风言枫语  

1. IP

1.1 配套协议

IP 是 TCP/IP 体系中两个最主要的协议之一 。

与 IP 协议配套使用的还有四个协议:  
(1)ARP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
(2)RARP (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逆地址解析协议
(3)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
(4)IGMP(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因特网组管理协议


1.2. IP 划分

(1)分类的 IP 地址:这是最基本的编址方法,在 1981 年就通过了相应的标准协议。
(2)子网的划分:这是对最基本的编址方法的改进,其标准[RFC 950]在 1985 年通过。
(3)构成超网:这是比较新的无分类编址方法。1993 年提出后很快就得到推广应用。

1.3. IP <---->MAC

在网络传输中:MAC变化, IP地址变化

IP --> MAC  : ARP

IP<-- MAC:RARP

1.4 IP格式

一个 IP 数据报由首部和数据两部分组成。
首部的前一部分是固定长度,共 20 字节,是所有 IP 数据报必须具有的。
在首部的固定部分的后面是一些可选字段,其长度是可变的。

(1)版本:IPV4,IPV6

(2)首部长度:占 4 bit,可表示的最大数值是 15 个单位(一个单位为 4 字节),因此 IP 的首部长度的最大值是60字节

(3)服务类型:占 8 bit,用来获得更好的服务这个字段以前一直没有被人们使用
(4)总长度:占 16 bit,指首部和数据之和的长度,单位为字节,因此数据报的最大长度为 65535 字节。总长度必须不超过最大传送单元 MTU。

(5)标识(identification)    占 16 bit,它是一个计数器,用来产生数据报的标识

(6)标志(flag):3位, MF|DF|0 ,

    MF:还有分片?

    DF:不可分片?

(7)片偏移:单位8byte

(8)TTL(time to live):数据报在网络中的寿命,其单位为秒


2. 分类的 IP 地址

 

网络号:net-id,它标志主机(或路由器)所连接到的网络

主机号:host-id,它标志该主机(或路由器)

                                                  IP 地址 ::= { <网络号>, <主机号>} 


 

3. 划分子网

3.1 有点

(1)安全

(2)控制广播风暴

(3)易于管理

3.2 格式

从主机号借用若干个比特作为子网号 subnet-id,而主机号 host-id 也就相应减少了若干个比特

                         IP地址 ::= {<网络号>, <子网号>, <主机号>} 

3.3 子网掩码

Sub Net Mask:找出 IP 地址中的子网部分

IP & Mask = net-id + sub-id

IP | Mask = host-id


4. CIDR(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超网

128.14.32.0/20

4.1 特点

(1)CIDR 消除了传统的 A 类、B 类和 C 类地址以及划分子网的概念,因而可以更加有效地分配 IPv4 的地址空间。
(2)CIDR使用各种长度的“网络前缀”(network-prefix)来代替分类地址中的网络号和子网号。
(3)IP 地址从三级编址(使用子网掩码)又回到了两级编址。

4.2 格式

                         IP地址 ::= {<网络前缀>, <主机号>} 


这个 ISP 共有 64 个 C 类网络。如果不采用 CIDR 技术,则在与该 ISP 的路由器交换路由信息的每一个路由器的路由表中,就需要有 64 个项目。但采用地址聚合后,只需用路由聚合后的 1 个项目 206.0.64.0/18 就能找到该 ISP。




 

posted on 2013-09-11 19:08  风言枫语  阅读(21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