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尽图——对工作完成情况的可视化展示

燃尽图——对工作完成情况的可视化展示

燃尽图Burdown Chart也叫燃烧图,是在项目完成之前,对需要完成的工作的一种可视化表示。燃尽图有一个Y轴(工作)和X轴(时间)。理想情况下,该图表是一个向下的曲线,随着剩余工作的完成,“烧尽”至零。燃尽图向项目组成员和企业主提供工作进展的一个公共视图。这个词常常用于敏捷开发(敏捷开发是指以用户的需求进化为核心,采用迭代、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软件开发。在敏捷开发中,软件项目在构建初期被切分成多个子项目,各个子项目的成果都经过测试,具备可视、可集成和可运行使用的特征)。

功能: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剩余的工作数量,可用于表示开发速度。

要素:X轴:时间;Y轴:剩余工作量,计划曲线和实际曲线。

示例:

燃尽图的示例分析:             

  • 燃尽图横坐标:工期。        
  • 燃尽图纵坐标:sprint 内工作任务的总承诺工时。        
  • 计划曲线:假定成员工作生产率恒定情况下的进展曲线。      
  • 实际曲线:实际进展曲线。

燃尽图功能大体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团队是如何制定的计划,在一个sprint中,团队对计划是如何执行的,作为团队,燃尽图可以直观的了解到大家的工作步调是否一致,通过燃尽图还可以知道团队哪些地方还有不足,还能进一步的提升。

燃尽图常见的几种情况:

  1.先鼓起后落下:原因是计划会以常常漏掉一些事情,所以开工后不但不燃尽,还发现了很多新的任务。

  2.先完美燃烧,然后突然停止燃烧:由于任务划分太粗,导致对工作量的错误估计,到最后发现余下时间难以完成。

  3.先缓慢燃烧,然后到快燃尽的时候剩下一堆没完成的任务,被推迟到下个周期:有些任务是次要的“可以不做的”,或者是被动地发现有些故事没有完成导致的。

  ……

 

  Kane Mar将燃尽图分为以下七种情况:
  1、Fakey-Fakey:表面完美而已。软件项目过于复杂以致于难以界定直观的目标。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图来自于充满了命令与控制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开放的交流变得难以进行。
  2、Late-Learner:燃尽图中会有一个顶峰。通常出现在沟通高效且正在学习Scrum的团队中。
  3、Middle-Learner:要比late-learner更加成熟。团队在Sprint的中期会探寻出大多数的任务与复杂性。
  4、Early-Learner:开始有一个顶峰,然后是平缓的衰退。团队认识到早期探寻的重要性,然后高效工作以实现目标。
  5、Plateau:团队在一开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却在Sprint的后半部分丧失了方向。
  6、Never-Never:燃尽图在Sprint的后期突然开始上扬并且不会再下降。需要尽快找到这些迟来的变化并进行自省。
  7、Scope-Increase:Sprint中的工作量突然增加。通常这表明团队在Sprint计划会议上没有完全认清工作范围。                            ————摘自:燃尽图_百度百科
 

 

 燃尽图可以用于表示开发速度,这没错。但是在分析燃尽图时还是要认识到这张图背后的一些事情。

        燃尽图描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剩余的工作数量。每个迭代都有很多待开发的Story,在敏捷开发中,工作量的评估是以Story为单位的,一个迭代Story的数量会影响到燃尽图的Y轴。如果Story的数量过少,绘制出来的燃尽图就会呈明显的折线形状,也会对速度和风险的判断带来影响。所以,曲线未必能真的代表剩余的工作数量。

        另外,Story的拆分粒度对燃尽图的影响很大。Story的拆分粒度越小则越能反映真实的状况。但也不是越小越好,如果将Story拆分到可以以人时为单位的工作量上,那么就会对团队的工作量估算准确度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会带来更多的角色交流成本。

        还有,多个迭代的燃尽图进行比较,并非一定能表明迭代间的变化。影响比较结果的因素有很多,比如Story拆分的粒度是否同一,团队成员是否有变化,时间周期是否一致等等,所以进行这种比较时要综合各种因素来得出结论。

        团队成员也会影响到燃尽图的描绘。当他们发现这张图还在用于绩效考核时,就会倾向于让曲线更漂亮而隐瞒真实的完成结果,或者对“完成”的标准打上折扣。也就是说,虽然燃尽图曲线到达了X轴,但实际上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此时这种误导性就是一个陷阱了。                                  

————摘自:http://blog.csdn.net/caowenbin/article/details/8461148

posted @ 2016-09-11 23:24  张小生  阅读(2563)  评论(6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