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1] 个人作业:阅读和提问
[I.1] 个人作业:阅读和提问
| 项目 | 内容 |
|---|---|
| 这个作业属于哪个课程 | 2025年春季软件工程(罗杰、任健) |
| 这个作业的要求在哪里 | [I.1] 个人作业:阅读和提问 - 作业 - 2025年春季软件工程(罗杰、任健) - 班级博客 - 博客园 |
| 我在这个课程的目标是 | 学习并应用软件工程的方法论,掌握开发软件的先进工具,开发一款有趣的软件 |
| 这个作业在哪个具体方面帮助我实现目标 | 学习软件工程的方法论 |
问题一、如何理解"The Opposite of Skill"是"Problem Solving"?
上下文(P85):
书中引用了巴克斯顿的观点后,举了一个大学生来面试的例子。在举例中,该大学生在自认为“精通”的编程工具和编程语言中遇到了很多低层次问题,如怎么定义数组、缺少分号等。然后作者话锋一转,开始探讨如何提高技能,以解决高层次的问题。在举例中,大学生正因为不具备“skill”,才花费了许多时间在“解决(低层次)问题”上,可以理解为“The Opposite of Skill”是“Simple Problem Solving”,但作者却笼统地概括为“Problem Solving”。这里的推理过程让我感到疑惑。
问题二、敏捷流程在Sprint结束后会遗留大量Bug,甚至存在设计问题,这种求速不求质的模式在后面验收时要花费大量时间,是否会导致整体开发效率更低?
上下文(P145):
书中提供了一个实际项目的燃尽图,其中图片的注解5、注解6提到,Sprint结束后遗留了大量Bug,并且存在两个很大的设计问题,需要DCR。程序员写完功能后,看似完成了项目的80%,但剩下的“20%往往要花费80%的时间”。在写完全部功能后再返工修改前期开发的Bug,难度往往要大于阶段性的复查并修改。如果我们能放弃冲刺,平稳推进,是否更利于整体开发效率的提升呢?
问题三、如何在商业竞争中始终保持某一功能的“杀手”地位?
上下文(P196):
书中提到,想要从竞争对手手上抢夺市场,需要自身产品具有一个“杀手功能”。但竞争对手是主观能动的,也可以在自己的产品上模仿这个“杀手功能”,甚至凭借体量、积累用户等先发优势,他们可以将这个功能做的更好,那么此时我们应该如何确保这一“杀手功能”始终可以作为我们的优势呢?
问题四、PM对于产品的商业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产品开发过程的舵手。当团队中没有一个突出的“牛人”作为领导者时,团队应该如何更好地合作?
上下文(P221):
书中有大量篇幅强调了PM的重要性,也提到了PM需要具备的能力。但当团队中没有特别的某个人十分适合担任PM时,作为一个集体,应该如何更好地完成本应由PM完成的任务?如何在长期的产品竞争中,发现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问题五、如何理解“在Beta期间,修复Bug的门槛要逐渐提高”?
上下文(P362):
书中提到“在Beta期间,修复Bug的门槛要逐渐提高,昨天修复了同类的Bug,今天如果还找到了类似的问题,团队未必要修复”。今天发现了与昨天修复过的Bug同类型的Bug,那今天修复起来应该更容易,并且考虑到Bug迟早要修复,为什么还要选择暂时搁置该Bug呢?如果今天选择了搁置该Bug,那么具体应该哪个阶段修复该Bug呢?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