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改变世界

实用算法实现-第 17 篇 强连通分支

2011-10-25 23:38  myjava2  阅读(364)  评论(0)    收藏  举报

求强连通分量的著名算法:Kosaraju算法,Gabow算法和Tarjan算法。其中Kosaraju算法要对原图和逆图都进行一次DFS,而另外两种算法只要进行一次DFS即可。[i]文是介绍Gabow算法的论文。

17.1    Kosaraju算法

Kosaraju算法虽然要进行两次DFS,但是复杂度仍然是O(V+E),而且比较容易理解。

17.1.1   实例

PKU JudgeOnline, 2186, Popular Cows.

17.1.2   问题描述

有一群牛,总数为N。给出牛之间的M个仰慕关系,该关系可以传递,比如:1仰慕2,2仰慕3,那么1也仰慕3,如果一头牛被所有的牛都仰慕,那么它将是最受欢迎的牛,求出有多少牛是最受欢迎的。

先输入N、M,再输入M个仰慕关系。

17.1.3   输入

33

12

21

2 3

17.1.4   输出

1

17.1.5   分析

先对图求强连通分支,将所有强连通子图合并为一个结点,形成一个新图。

不难证明:在图中,如果将强连通分支看做一个结点,那么如果该结点出度不为0,则该SCC中的牛不是被所有牛仰慕的牛。反证法即可证明。

更进一步,不难证明:如果图中有牛被所有牛仰慕,那么有且只有一个出度为0的,且从图中的任何一个结点都能到达(连通性)的SCC,该SCC包含被所有牛仰慕的牛。反证法可以证明。

也可以知道:如果超过一个SCC的出度为0,那么连通性得不到保障。

可以证明:存在所有牛仰慕的牛,当且仅当出度为0的SCC有且只有一个。“仅当”很容易证明,下面证明“当”。假设只有一个SCC出度不为0时,但是却不存在所有牛仰慕的牛。那么必然意味着,有结点不能到达该SCC。因为如果所有结点都能到达该SCC,那么很自然的该SCC就是包含所有被其它所有牛仰慕的牛。在不能到达该SCC的结点中至少存在一个结点,其出度为0。因为如果所有结点的出度都不为0,那么所有结点必然形成一个环。形成环的结点在构造强连通分支的时候是要合并在一起的,矛盾。所以必然至少存在一个结点,其出度为0。假设和结果矛盾,故此,命题得证。

所以要求被所有牛仰慕的牛的个数,只需要求强连通分支,然后统计出度为0的个数。如果个数不为1则输出0。然后找到出度为0的那个SCC,。如果能就输出该SCC的牛的个数。

1.1.6   程序



17.2    Kosaraju算法判断单向连通性

17.2.1   实例

PKU JudgeOnline, 2762, Going from u to v or from v to u?.

17.2.2   问题描述

给定N个点和这N个点之间的M个有向连接。如果两个点之间能从其中一个点到另一个点,那么这两个点就是单向连通的。问这N个点是不是都是单向连通的。

先输入测试个数。每个测试,先输入N、M,然后是M个连接。

17.2.3   输入

1

33

12

23

31

17.2.4   输出

Yes

17.2.5   分析

可以通过求强连通分支,简化图形,使得每两个结点只有单向连接。

然后使用DFS方法,对新图进行拓扑排序。

不难证明:如果原图是单向连通的,那么拓扑排序之后的结点必有指向下一个结点的连接。这是因为:假设没有这个连接,原图又是连通的,会拓扑排序的定义相违背。拓扑排序:对于有向无回路图,进行排序之和,如果包含边(u, v)那么u就出现在v之前。

同时不难证明:如果原图是单向连通的,那么新图有且只有一个结点的入度为0。首先,强连通分支将所有的回路聚合了,所以新图不存在回路,故此至少有一个结点的入度为0。其次,如果超过一个结点的入度为0,那么这两个结点肯定不能到达彼此。

故此,只需要先求强连通分支,建立新图,然后新图判断入度为0的结点个数是不是只有一个。然后以这个结点为根,DFS遍历新图,进行拓扑排序。最后,判断排序好的结点到下一个结点是不是有连接。

这里用到的强连通算法仍然是Kosaraju算法,但是由于超时,就对原来的程序进行了优化。主要的优化在于加入数组,记录每个结点的最后一个子结点的保存位置。典型的空间换时间。

1.2.6   程序


17.3    实例

PKU JudgeOnline, 2186, Popular Cows.

PKU JudgeOnline, 2762, Going from u to v or from v to u?.

本文章欢迎转载,请保留原始博客链接http://blog.csdn.net/fsdev/article

[i] Path-Based Depth-first Search for Strong and Biconnected Components.Harold N. Gabow. Information Processing Letters 74 (2000) 10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