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的镜头焦距和成像的关系
相机的镜头焦距是决定成像特性最核心的光学参数之一。它与成像的视角、放大率、景深以及透视效果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焦距与成像的关系,并补充相关的光学知识。
📸 焦距的定义与基本原理
1. 焦距(Focal Length)的定义
焦距是指当镜头对焦在无限远的物体上时,从镜头的光学中心(更准确地说,是主平面)到成像平面(底片或感光元件 $CCD/CMOS$)的距离。
-
焦距通常用毫米 (mm) 来表示。
-
它衡量了光学系统聚集或发散光线的能力。
2. 成像原理
相机镜头本质上是一个或多个透镜组合而成的光学系统。成像遵循透镜成像公式(薄透镜公式):

其中:
-
-
f 是焦距(镜头固有属性)。
-
u 是物距(物体到镜头的距离)。
-
v 是像距(成像平面到镜头的距离,即清晰成像所需的距离)。
-
在实际拍摄中,焦距 f 不变,当物距 u改变时,当物距 u改变时,像距 v 必须随之改变(即对焦),才能在感光元件上形成清晰的像。当 u 趋于无穷远时,v约等于 f。
🔭 焦距对成像的四大核心影响
焦距的长短对照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视角(Angle of View)
焦距越短,视角越大;焦距越长,视角越小。
-
短焦距(广角镜头): 例如 14mm、24mm。
-
特点: 视角宽广,能将更多的景物纳入画面,常用于拍摄风景、建筑、室内等。
-
效果: 画面有开阔感。
-
-
标准焦距(标准镜头): 例如 50mm(接近人眼单眼的自然视角)。
-
特点: 视角自然,透视关系与人眼观察接近。
-
效果: 画面比例和立体感适中。
-
-
长焦距(远摄镜头): 例如 85mm、135mm、300mm。
-
特点: 视角狭窄,相当于把远处的景物“拉近”放大,常用于拍摄人像、野生动物、体育运动等。
-
效果: 画面空间被压缩,背景虚化能力强。
-
2. 放大率(Magnification)
焦距越长,放大率越大。
-
![image]()
-
在拍摄相同距离的物体时,长焦镜头能让物体在感光元件上形成更大的影像,看起来物体被“放大”了。
3. 景深(Depth of Field, DOF)
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
景深是指在焦点前后,能够清晰成像的距离范围。
-
短焦距镜头(广角): 即使使用较大光圈,景深范围也较大,画面前后景物更容易同时清晰(常用于“泛焦”摄影)。
-
长焦距镜头(远摄): 景深范围很小,更容易实现背景虚化(焦外模糊,常用于突出主体的人像摄影)。
-
注:景深同时受到光圈和拍摄距离的影响。
4. 透视效果(Perspective)
焦距通过改变相机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来影响透视。
-
广角镜头(需靠近拍摄):
-
特点: 夸大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画面边缘容易产生形变(拉伸感),使空间感更强,线条更夸张。
-
-
长焦镜头(需远离拍摄):
-
特点: 压缩远近物体的空间距离,使前后景物看起来更近,产生“空间压缩感”。
-
⚙️ 附加的光学知识
1. 光圈(Aperture)与景深
-
光圈是控制光线通过镜头孔径大小的装置,以 F 值表示(如 如 $F/2.8, F/11$)。
-
光圈越大(F 值越小): 进光量越多,景深越小。
-
光圈越小(F 值越大): 进光量越少,景深越大。
2. 像场与画幅
-
像场是镜头在焦平面上形成影像的范围。
-
画幅(或传感器尺寸)是相机感光元件的实际大小(如全画幅 36mm * 24mm、APS-C)。
-
等效焦距: 当使用非全画幅相机时,需要将镜头焦距乘以一个焦距转换系数(或称裁切系数)来获得等效于全画幅的视角。例如,APS-C 相机上 50mm镜头的视角约等效于全画幅相机的50mm* 1.5 = 75mm 的视角。
3. 光学畸变 (Distortion)
镜头对光线的折射程度在画面中心和边缘可能不同,导致图像几何形状失真:
-
桶形畸变 (Barrel Distortion): 画面中心向外膨胀,常见于广角镜头。
-
枕形畸变 (Pincushion Distortion): 画面中心向内凹陷,常见于长焦镜头。
总而言之,焦距是决定相机镜头“看”世界方式的核心参数。了解焦距如何影响视角、放大率和景深,是摄影师选择镜头和构图时最重要的基础知识。
海康SC3000X视觉传感器的焦距与视野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