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AI Agent、AI 应用:定义、区别与关系
用一句话区分:大模型是“脑”,Agent 是“人”,应用是“带界面的产品”。
一、重新定义:不再混淆的三句话
| 概念 | 一句话定义 | 关键词 |
|---|---|---|
| 大模型 | 具备通用理解与生成能力的预训练语言模型 | 只会“想” |
| AI Agent | 以大模型为“脑”,叠加记忆、工具调用与任务规划,可无人值守完成端到端任务 | 能“想”又能“做” |
| AI 应用 | 用友好 UI 封装上面两者,向用户交付人工智能功能的软件 | 给人用的产品 |
因此:
• 仅封装大模型的应用 ≠ Agent
• 封装了 Agent 的应用,才具备“闭环自主完成”能力。
二、三层结构 & 2025 市面实例
| 层级 | 典型特征 | 2025 常见实例 |
|---|---|---|
| L1 大模型 | 开箱即聊,不直接操作外部系统 | GPT-4o、Claude 3.5、Kimi、通义千问、DeepSeek、Gemini |
| L2 AI Agent | 自主规划、调用工具、闭环完成任务 | • Devin(编程) • 扣子智能体(Coze AI Agent) • CodeBuddy Craft(腾讯云) • Cursor Composer Agent 模式 • Trae Builder 模式 |
| L3 AI 应用 | 友好 UI +(大模型 或 Agent) | 仅封装大模型:ChatGPT 网页版、Notion AI、GitHub Copilot(非 Agent 模式)、Midjourney 封装 Agent:扣子智能体发布后的各类 Bot、钉钉智能客服 Pro、Devin IDE、CodeBuddy Craft、Cursor/Trae Agent 模式 |
三、快速判断 3 连问
当你拿到一个新产品,问自己:
- 任务能否 一次到底 不需人点下一步?
- 失败时能否 自主重试 或改方案?
- 能否 主动调用外部 API / 工具 并长期记忆?
| 结果 | 结论 |
|---|---|
| 3 个“是” | 内嵌 AI Agent 的 AI 应用 |
| 至少 1 个“否” | 仅封装 大模型 的 AI 应用 |
四、易混淆案例再对照
| 产品/场景 | 分类 | 理由 |
|---|---|---|
| GitHub Copilot(默认补全) | 纯大模型 AI 应用 | 一次只给补全,commit / push / 部署仍需人操作 |
| Cursor Composer Agent 模式 | 内嵌 Agent 的 AI 应用 | 跨文件自动修改、运行命令、迭代,全程无人值守 |
| Trae Builder 模式 | 内嵌 Agent 的 AI 应用 | 0→1 自动创建项目、生成多文件、运行测试 |
| 扣子智能体 | 平台级 Agent | 零代码即可配置任务流、调用 API、闭环完成业务 |
| CodeBuddy Craft | 内嵌 Agent 的 AI 应用 | 自然语言→完整项目→自动测试→一键部署 |
五、一句话总结
AI 应用 的 UI 再漂亮,也得看它背后到底是一颗“只会回答的大脑”,还是一位“能跑完整趟外卖的骑手”。
喜欢的话,请点赞,转发、收藏、评论,谢谢!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