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不学习:如何处理数据中的「类别不平衡」?

机器不学习-机器学习好网站

机器学习中常常会遇到数据的类别不平衡(class imbalance),也叫数据偏斜(class skew)。以常见的二分类问题为例,我们希望预测病人是否得了某种罕见疾病。但在历史数据中,阳性的比例可能很低(如百分之0.1)。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出好的分类器是很难的,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得到结论往往也是很具迷惑性的。

以上面提到的场景来说,如果我们的分类器总是预测一个人未患病,即预测为反例,那么我们依然有高达99.9%的预测准确率。然而这种结果是没有意义的,这提出了今天的第一个问题,如何有效在类别不平衡的情况下评估分类器?

当然,本文最终希望解决的问题是:在数据偏斜的情况下,如何得到一个不错的分类器?如果可能,是否可以找到一个较为简单的解决方法,而规避复杂的模型、数据处理,降低我们的工作量。

1. 类别不平衡下的评估问题

对于平衡的数据,我们一般都用准确率(accuracy),也就是(1-误分率)作为一般的评估标准。这种标准的默认假设前提是:“数据是平衡的,正例与反例的重要性一样,二分类器的阈值是0.5。”在这种情况下,用准确率来对分类器进行评估是合理的。

而当类别不平衡时,准确率就非常具有迷惑性,而且意义不大。给出几种主流的评估方法:

  • ROC是一种常见的替代方法,全名receiver operating curve,计算ROC曲线下的面积是一种主流方法
  • Precision-recall curve和ROC有相似的地方,但定义不同,计算此曲线下的面积也是一种方法
  • Precision@n是另一种方法,特制将分类阈值设定得到恰好n个正例时分类器的precision
  • Average precision也叫做平均精度,主要描述了precision的一般表现,在异常检测中有时候会用
  • 直接使用Precision也是一种想法,但此时的假设是分类器的阈值是0.5,因此意义不大

至于哪种方法更好,一般来看我们在极端类别不平衡中更在意“少数的类别”,因此ROC不像precision-recall curve那样更具有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Precision-recall curve不失为一种好的评估标准,相关的分析可以参考[2]。还有一种做法是,仅分析ROC曲线左边的一小部分,从这个角度看和precision-recall curve有很高的相似性。

同理,因为我们更在意罕见的正例,因此precision尤为重要,因此average precision (macro)也是常见的评估标准。此处特意要提醒两点:

  • 没有特殊情况,不要用准确率(accuracy),一般都没什么帮助
  • 如果使用precision,请注意调整分类阈值,precision@n更有意义

本文的目的不是介绍一般的分类评估标准,简单的科普可以参看:如何解释召回率与准确率?

2. 解决类别不平衡中的“奇淫巧技”有什么?

对于类别不平衡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年了,在资料[1]中就介绍了很多比较复杂的技巧。结合我的了解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 对数据进行采用的过程中通过相似性同时生成并插样“少数类别数据”,叫做SMOTE算法
  • 对数据先进行聚类,再将大的簇进行随机欠采样或者小的簇进行数据生成
  • 把监督学习变为无监督学习,舍弃掉标签把问题转化为一个无监督问题,如异常检测
  • 先对多数类别进行随机的欠采样,并结合boosting算法进行集成学习

科普文[3]中介绍了一部分上面提到的算法,可以进行参考。但本文重点不是介绍这些算法,而恰恰相反,我还是推荐一些更为简单但一般有效的做法。

3. 简单通用的算法有哪些?

除了第二节中提到的一些看起来略微复杂的算法,最简单的算法无外乎三种,在大部分教材中都有涉猎[4]:

  • 对较多的那个类别进行欠采样(under-sampling),舍弃一部分数据,使其与较少类别的数据相当
  • 对较少的类别进行过采样(over-sampling),重复使用一部分数据,使其与较多类别的数据相当
  • 阈值调整(threshold moving),将原本默认为0.5的阈值调整到 较少类别/(较少类别+较多类别)即可

当然很明显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都会明显的改变数据分布,我们的训练数据假设不再是真实数据的无偏表述。在第一种方法中,我们浪费了很多数据。而第二类方法中有无中生有或者重复使用了数据,会导致过拟合的发生。

因此欠采样的逻辑中往往会结合集成学习来有效的使用数据,假设正例数据n,而反例数据m个。我们可以通过欠采样,随机无重复的生成(k=n/m)个反例子集,并将每个子集都与相同正例数据合并生成k个新的训练样本。我们在k个训练样本上分别训练一个分类器,最终将k个分类器的结果结合起来,比如求平均值。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思路,也就是Easy Ensemble [5]。

但不难看出,其实这样的过程是需要花时间处理数据和编程的,对于很多知识和能力有限的人来说难度比较大。特此推荐两个简单易行且效果中上的做法:

  • 简单的调整阈值,不对数据进行任何处理。此处特指将分类阈值从0.5调整到正例比例
  • 使用现有的集成学习分类器,如随机森林或者xgboost,并调整分类阈值

提出这样建议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简单的阈值调整从经验上看往往比过采样和欠采样有效 [6]。其次,如果你对统计学知识掌握有限,而且编程能力一般,在集成过程中更容易出错,还不如使用现有的集成学习并调整分类阈值。

4. 一个简单但有效的方案

经过了上文的分析,我认为一个比较靠谱的解决方案是:

  1. 不对数据进行过采样和欠采样,但使用现有的集成学习模型,如随机森林
  2. 输出随机森林的预测概率,调整阈值得到最终结果
  3. 选择合适的评估标准,如precision@n

这种方法难度很低,也规避了不少容易出错的地方。我们使用了集成学习降低过拟合风险,使用阈值调整规避和采样问题,同时选择合适的评估手段以防止偏见。而且这些都是现成的模型,5-10行的python代码就可以实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更多探索,而把这个结果作为一个基准(baseline)。

当然,更多复杂的操作是可以的,比如[7]就在欠采样集成后使用了逻辑回归作为集成分类器来学习不同子训练集的权重,并通过L1正则自动舍弃掉一部分基学习器。当然,我很怀疑这种结果是否比得上简单的处理模式。最重要的是,大部分机器学习实践者还不具备调整模型结构能力,因此花过多的时间在复杂模型上容易入不敷出。

本文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出一个唯一的解释。仅仅是考虑到读者的时间、经验以及编程能力后,所给出的一个门槛较低但结果不错的思路,请大家辩证的看。

* 本文仓促写成,难免有跳跃、疏漏。

[1] He, H. and Garcia, E.A., 2009. Learning from imbalanced data. 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21(9), pp.1263-1284.

[2] Davis, J. and Goadrich, M., 2006, Ju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cision-Recall and ROC curves. In Proceedings of the 2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pp. 233-240). ACM.

[3] How to handle Imbalanced Classification Problems in machine learning?

[4] 周志华。机器学习,清华大学出版社,3.7,2016。

[5] Liu, T.Y., 2009, August. Easyensemble and feature selection for imbalance data sets. In Bioinformatics, Systems Biology and Intelligent Computing, 2009. IJCBS'09.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pp. 517-520). IEEE.

[6] Han, J., Pei, J. and Kamber, M., 2011. Data mining: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Elsevier.

[7] Micenková, B., McWilliams, B. and Assent, I., 2015. Learning representations for outlier detection on a budget. arXiv preprint arXiv:1507.08104.

更多精彩内容,机器不学习官方网站

机器学习中常常会遇到数据的类别不平衡(class imbalance),也叫数据偏斜(class skew)。以常见的二分类问题为例,我们希望预测病人是否得了某种罕见疾病。但在历史数据中,阳性的比例可能很低(如百分之0.1)。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出好的分类器是很难的,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得到结论往往也是很具迷惑性的。

以上面提到的场景来说,如果我们的分类器总是预测一个人未患病,即预测为反例,那么我们依然有高达99.9%的预测准确率。然而这种结果是没有意义的,这提出了今天的第一个问题,如何有效在类别不平衡的情况下评估分类器?

当然,本文最终希望解决的问题是:在数据偏斜的情况下,如何得到一个不错的分类器?如果可能,是否可以找到一个较为简单的解决方法,而规避复杂的模型、数据处理,降低我们的工作量。

1. 类别不平衡下的评估问题

对于平衡的数据,我们一般都用准确率(accuracy),也就是(1-误分率)作为一般的评估标准。这种标准的默认假设前提是:“数据是平衡的,正例与反例的重要性一样,二分类器的阈值是0.5。”在这种情况下,用准确率来对分类器进行评估是合理的。

而当类别不平衡时,准确率就非常具有迷惑性,而且意义不大。给出几种主流的评估方法:

  • ROC是一种常见的替代方法,全名receiver operating curve,计算ROC曲线下的面积是一种主流方法
  • Precision-recall curve和ROC有相似的地方,但定义不同,计算此曲线下的面积也是一种方法
  • Precision@n是另一种方法,特制将分类阈值设定得到恰好n个正例时分类器的precision
  • Average precision也叫做平均精度,主要描述了precision的一般表现,在异常检测中有时候会用
  • 直接使用Precision也是一种想法,但此时的假设是分类器的阈值是0.5,因此意义不大

至于哪种方法更好,一般来看我们在极端类别不平衡中更在意“少数的类别”,因此ROC不像precision-recall curve那样更具有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Precision-recall curve不失为一种好的评估标准,相关的分析可以参考[2]。还有一种做法是,仅分析ROC曲线左边的一小部分,从这个角度看和precision-recall curve有很高的相似性。

同理,因为我们更在意罕见的正例,因此precision尤为重要,因此average precision (macro)也是常见的评估标准。此处特意要提醒两点:

  • 没有特殊情况,不要用准确率(accuracy),一般都没什么帮助
  • 如果使用precision,请注意调整分类阈值,precision@n更有意义

本文的目的不是介绍一般的分类评估标准,简单的科普可以参看:如何解释召回率与准确率?

2. 解决类别不平衡中的“奇淫巧技”有什么?

对于类别不平衡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年了,在资料[1]中就介绍了很多比较复杂的技巧。结合我的了解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 对数据进行采用的过程中通过相似性同时生成并插样“少数类别数据”,叫做SMOTE算法
  • 对数据先进行聚类,再将大的簇进行随机欠采样或者小的簇进行数据生成
  • 把监督学习变为无监督学习,舍弃掉标签把问题转化为一个无监督问题,如异常检测
  • 先对多数类别进行随机的欠采样,并结合boosting算法进行集成学习

科普文[3]中介绍了一部分上面提到的算法,可以进行参考。但本文重点不是介绍这些算法,而恰恰相反,我还是推荐一些更为简单但一般有效的做法。

3. 简单通用的算法有哪些?

除了第二节中提到的一些看起来略微复杂的算法,最简单的算法无外乎三种,在大部分教材中都有涉猎[4]:

  • 对较多的那个类别进行欠采样(under-sampling),舍弃一部分数据,使其与较少类别的数据相当
  • 对较少的类别进行过采样(over-sampling),重复使用一部分数据,使其与较多类别的数据相当
  • 阈值调整(threshold moving),将原本默认为0.5的阈值调整到 较少类别/(较少类别+较多类别)即可

当然很明显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都会明显的改变数据分布,我们的训练数据假设不再是真实数据的无偏表述。在第一种方法中,我们浪费了很多数据。而第二类方法中有无中生有或者重复使用了数据,会导致过拟合的发生。

因此欠采样的逻辑中往往会结合集成学习来有效的使用数据,假设正例数据n,而反例数据m个。我们可以通过欠采样,随机无重复的生成(k=n/m)个反例子集,并将每个子集都与相同正例数据合并生成k个新的训练样本。我们在k个训练样本上分别训练一个分类器,最终将k个分类器的结果结合起来,比如求平均值。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思路,也就是Easy Ensemble [5]。

但不难看出,其实这样的过程是需要花时间处理数据和编程的,对于很多知识和能力有限的人来说难度比较大。特此推荐两个简单易行且效果中上的做法:

  • 简单的调整阈值,不对数据进行任何处理。此处特指将分类阈值从0.5调整到正例比例
  • 使用现有的集成学习分类器,如随机森林或者xgboost,并调整分类阈值

提出这样建议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简单的阈值调整从经验上看往往比过采样和欠采样有效 [6]。其次,如果你对统计学知识掌握有限,而且编程能力一般,在集成过程中更容易出错,还不如使用现有的集成学习并调整分类阈值。

4. 一个简单但有效的方案

经过了上文的分析,我认为一个比较靠谱的解决方案是:

  1. 不对数据进行过采样和欠采样,但使用现有的集成学习模型,如随机森林
  2. 输出随机森林的预测概率,调整阈值得到最终结果
  3. 选择合适的评估标准,如precision@n

这种方法难度很低,也规避了不少容易出错的地方。我们使用了集成学习降低过拟合风险,使用阈值调整规避和采样问题,同时选择合适的评估手段以防止偏见。而且这些都是现成的模型,5-10行的python代码就可以实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更多探索,而把这个结果作为一个基准(baseline)。

当然,更多复杂的操作是可以的,比如[7]就在欠采样集成后使用了逻辑回归作为集成分类器来学习不同子训练集的权重,并通过L1正则自动舍弃掉一部分基学习器。当然,我很怀疑这种结果是否比得上简单的处理模式。最重要的是,大部分机器学习实践者还不具备调整模型结构能力,因此花过多的时间在复杂模型上容易入不敷出。

本文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出一个唯一的解释。仅仅是考虑到读者的时间、经验以及编程能力后,所给出的一个门槛较低但结果不错的思路,请大家辩证的看。

* 本文仓促写成,难免有跳跃、疏漏。


[1] He, H. and Garcia, E.A., 2009. Learning from imbalanced data. 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21(9), pp.1263-1284.

[2] Davis, J. and Goadrich, M., 2006, Ju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cision-Recall and ROC curves. In Proceedings of the 2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pp. 233-240). ACM.

[3] How to handle Imbalanced Classification Problems in machine learning?

[4] 周志华。机器学习,清华大学出版社,3.7,2016。

[5] Liu, T.Y., 2009, August. Easyensemble and feature selection for imbalance data sets. In Bioinformatics, Systems Biology and Intelligent Computing, 2009. IJCBS'09.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pp. 517-520). IEEE.

[6] Han, J., Pei, J. and Kamber, M., 2011. Data mining: concepts and techniques. Elsevier.

[7] Micenková, B., McWilliams, B. and Assent, I., 2015. Learning representations for outlier detection on a budget. arXiv preprint arXiv:1507.08104.

posted @ 2018-02-05 11:14  机器不学习  阅读(248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