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

告诉我们

实践主体的能力即包括自然能力,也包括精神能力

实践主体: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

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

知识性因素是首要的能力,即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包括对经验知识的掌握,非知识性因素主要指情感和意志因素


工业发展需要就是实践需要,这个实践的需要拖动了人类的技术发明---认识的发展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应

实践认识的来源,实践认识的目的

人与自然不可分割,自然规律是通过盲目的,不自觉的力量在起作用并实现的

社会规律要靠人类的活动才能存在和发挥作用

规律是不能被改造的,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人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改造规律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一方面,感性中有理性,人的感觉是渗透着理性的感觉

另一方面,理性中有感性,理性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也以文字符号等感性形式的语言作为表达手段


真理是一元的,而价值是多元的

真理是具体的,价值也是具体的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价值是一种认识性的判断

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真理是有相对性的


价值的主体性决定了价值的相对性,即价值是随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价值的客观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而存在

认识和评价可以反应价值,但不能创造和消灭价值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时间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客体能否满足主体需要,是由客体客观存在的性质和属性决定的


人们可以通过实践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字段事物

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基本的矛盾,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动力

posted @ 2025-10-10 15:52  是我,米老鼠  阅读(34)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