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y

博客园 首页 新随笔 联系 订阅 管理

建模基础
1、如何建:首先要决定的是抽象角度,要找到明确的抽象角度,弄清楚有多少业务的参与者,每个参与者的目标是什么,参与者的目标就是你的抽象角度(也就是业务用例)
2、模是什么:一个由抽象角度确定了的目标需要由静态的事物加上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一个特定场景来完成,即静态的事物(物)+ 特定的条件(规则) +特定的动作(参与者得驱动)=特定的场景(事件),模就是“人”、“事”、“物”、“规则”

用例驱动

3、要解决问题领域就要归纳出所有必要的抽象角度(即用例),为这些用例描述处可能的特定场景,并找到实现这些场景的事物、规则和行为

4、一个软件要实现的功能通过用例来捕获,在统一过程(RUP)中,用例捕获了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它代表了软件系统要解决的问题领域。

参与者(actor)

actor是在系统之外与系统交互的某人或某事物,即在参与者与系统之间有一个明确的边界,参与者只可能存在于边界之外,边界之内的所有人和事物都不是参与者

找参与者:

  • 谁对系统有着明确的业务目标和要求并主动发出动作?
  • 系统是为谁服务的?

参与者可以非人

参与者一定是直接并且主动地向系统发出动作并获得反馈的,否则就不是参与者。

业务主角:是参与者的一个版型,特别用于定义业务的参与者,在需求阶段使用。

业务主角的特殊性在于,它针对的是业务人员而非计算机用户。在查找业务主角时必须抛开计算机,没有计算机系统这些业务人员也客观存在,在引入计算机系统之前他们的业务也一直跑得很顺畅。这是因为在初始需求阶段,我们获得的是客户的业务模型,根据业务模型才能建立计算机系统模型。

业务工人:被动参与业务的,且存在于系统边界以内

区分是参与者还是业务工人:判断是在边界之外还是边界之内。

系统是以参与者的观点来决定的,参与者对系统的要求,对系统的表述完全决定了系统的功能性。

posted on 2011-05-13 14:29  戒色  阅读(353)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