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背书:在社交红利产生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背书”在发生着巨大的作用。不同的是,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这些信任背书发生作用,却无法汇聚到一起实时进行管理和计算。社交网络将这些散落的动作聚拢了起来,累积呈现。一个细微的变化,就诞生了一个时代。
社交网络的平台作用:信息被用户通过各种方式汇聚到这些社交网络中,又以各种自然的方式被分享出去。细微的分享动作正在改变当下的互联网。每一个细微的分享动作汇聚起来时,将形成庞大的洪流,而社交网络承担了“汇聚与分发”的平台作用。在汇聚与分发中,现有企业与创业团队都可以便利且低成本地从中获得自己想要的流量、用户、收入,或者是口碑、销售、客户认可等。
汇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人们会因为对好友或专业人士的信任,而信赖他的推荐。在网络中,信任总是先行产生在亲朋好友、同学同事之间(可以将之称为强关系),然后是领域之内的同行或朋友的朋友(可能发生联系而变成强关系),最后是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可以称为弱关系)。QQ空间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用户会考虑来自好友之间的推荐,好友推荐的商品或游戏,直接转化率会在50%以上。微信上更是如此,当用户在微信上推荐资讯、商品、游戏时,好友们多半都会点击进去。社交网络,包括微博、微信、QQ空间,实际上在做的是将这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发生在每一个沟通、对话中的信任,都汇聚在了一起。企业因此可以通过工具或运营得以利用、收获。
媒体在社交网络的遭遇:在社交网络不断壮大的今天,过去媒介的权威不断遭受挑战。有意思的是,吐槽的包括绝大多数圈内人:媒体记者也纷纷撰文在各类网站、公众账号、微博账号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吐槽由事件触发,在微博中展开,经由公众的演绎演变成一个热点,又变成媒体热点再度落地。现在,任何一个单向媒体都无法满足公众对于信息的渴求,哪怕它过去是权威的代名词。
一对一与一对多和及时与延时:不同的社交网络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发生作用的效果也各有不同。我们常被询问一个问题:QQ空间、微博、微信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其实,如果将它们乃至邮件和论坛都看作是通信工具,通过四象限来区分它们,就能看到它们之间的分别定位。舞若赖以为根基的QQ是一对一的即时通信工具,邮件的重心被放在一对一延时象限中。论坛可以看成是一对多的延时工具,不追求实时互动,微博则偏向一对多的即时通信工具。
信息、关系链、互动:一为信息,二为关系链,三为互动。所有的收益也是来自对这三个关键点的观察与运用:收益=信息×关系链×互动
社交网络中受欢迎的信息:观察社交网络中纵横往来的信息,最受用户欢迎的类型可被归纳为:利益(利己或利他)、娱乐、情感(充沛流动的好奇心、八卦心、泛滥的爱心、侠义心)等。某一程度上说,社交网络中充沛流动的是情感、情绪、利益,毫不为过。而现实则是,大部分网站与应用中鼓励用户分享到微博、空间、微信中的消息,大量为干巴巴的机器语言,这是大部分网站无法或只能获得小部分收益的原因之一。
用户情感因素:爱心、侠义心、炫耀、好奇与八卦勾勒出来的是真实的用户,反映出在社交网络中的人们希望自己扮演的角色或者希望过的生活。此外,在社交网络中,更广泛的获利冲动也是推动用户活跃与信息流动的另一大关键因素。
自娱现象:事实上,在任何一个疯传的热点背后,都有这样的自娱现象伴生,所需要的土壤非常简单:一个热点事件或有可以成为热点的潜质、有简单加好玩的槽点、可以快速和低成本地进行再创造、最好能够引发小圈子共鸣。(江南style,聚美优品等)
简单:在社交网络中,“简单”会成为一个非常核心的关键词。信息往往是日常活动、活动策划的体现,过多的诉求堆积反而不利于企业形成所追求的效果转化。例如,舞若微博会显示用户发出的微博被阅读数,我们能够留意到,一条微博被成千上万人浏览,却转发寥寥,这其实是用户的鼠标(视线)划过,但没有驻留下来。海量的信息中,不好玩无趣的信息很难吸引用户目光,因此,企业很难在一条消息上起到综合的效果。在海量而快速流动的信息中,用户注意力与视线被严重分散。写得满满的140字都可能无法被完整阅读完,因此,简单地聚焦在某一诉求之上就成了必然。
坚持互动:以时间和流动的维度来看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会发现呈现出明显的悖论,即单条信息的生命周期越发短暂,表现出来为易腐、快速过保质期。但坚持互动,会带来用户对账号之间(好友之间不大存在这个问题,更多是指企业和内容账号)信任的变化,并体现在对他们信息的信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