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自大与空洞

抱着很大的期待,听完王德峰的心学讲座,不得不说,很失望,不吐不快。

1.如何安稳我们的心。这是开头最吸引我的问题,也是我最关心的问题。但是,到最后,也没有听到任何明确的,有操作性的答案。谈谈我的认识,我其实对于通过学习某个理论或观点后,最终达成“不动心”的境界,是不抱期望的。对我们普通人,最可能的一种方式,只有经历千百次的毒打后,无论身心,早已层层叠叠无数的疤痕,对刺激的阈值已经非常非常高了,大多数年轻时反应剧烈的事情,当下已经非常麻木和漠然了。如果这样,也就抵达了“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或者沈腾“都毁灭吧,累了”的境界。

2.心即理。吾心便是宇宙。初听很是宏大,细想并无道理。即使不去较真,认为他的论点正确,那么接下来呢?我们该如何把握/揭示/运用这个本来就存在的“真理”呢?

3.致良知。这是心学最核心的内容,但这概念的确命名得让人莫名其妙,直观时完全无法把握。经过专家解释,致是听,良知是天理,还是不明白。

4.知行合一。这个又过于浅白,知就是行,行就是知,这道理似乎并没啥高深的。我们想知道的是,方法论。王德峰十分鄙薄的西方哲学,我觉得反而更加令人信服。否定之否定,量变到质变,这些都揭示了认知进化的路径和规律,同时具备指导性。

5.从“出世”到“入世”,王德峰总结的儒释道的路径,都是从出世到入世。我认为反了,跳出去,在世外思考琢磨,是无法获得真正提升的。我始终认为,类似心学、禅宗这种想靠着理论研究最终接近真理是不可能的。“以刀入道”“事中学”才是真正可行的路线。你必须真正到战场去生死搏杀,到官场去勾心斗角,到商场去尔虞我诈,到市场去追涨杀跌,必须经历过痛苦、煎熬、绝望、狂喜诸般体验,才能真正接近那些更高的“道”,否则,都如同傅雷所说,”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

6.心学是最高成就。实在难以接受,王阳明的牛就说明心学牛吗?后世心学有没有真正发挥什么作用?举得几个人,曾国藩我认为并非单纯心学的作用,我更加相信他是经过战场、官场的重重历练后,才变成了最终的他。我认为恰恰是心学离我们不够远,又试图把很多问题具体化,最后发现,和现代完全不能匹配。还不如远古那些更宏观的哲理,只有解释得当,还是能接受的。

posted @ 2025-07-12 09:30  jetz  阅读(12)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