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闲扯,炒股的几个状态
周末闲扯,炒股的“几个状态”。每天看盘时,脑子里常常冒出来一些句子,有时琢磨琢磨,还挺有趣。
一、仓位管理:“时刻准备着”。
孟岩拍的《投资是怎样赚钱的》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对“一直在场”的论证,从2003-2022年,以沪深300和全A指数来看,始终在场的话,年化收益达到6.47和8.39,如果错过涨幅最大的5天,就只有4.3和6.7了,以此类推,错过30天,就只有负的年化了。
大量的时间都是“常态”,是一种基本平衡的状态,用散户乙的话来说,不用费力去分析,现在的市盈率、价格就是所有因素被考虑进去后大家一致的看法。但股市不会永远保持温吞水状态,暴涨或暴跌随时可能到来。而暴跌阶段砸出的“黄金坑”,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买入点,这个点能否较大量的买入,决定了我们的投资成败,但过去无数次的经验是,我做的很差,几乎都是明知是黄金坑,但却无能为力。
所以,①暴跌是大概率会发生的;②必须要为暴跌准备仓位。
有一个阶段,我觉得雪球网友飞泥翔空的“50-50”投资法是正解,就是始终保持一半的现金仓位。但实践下来,发现无法做到。目前我的方案是,尽力而为,梯次配备。现金尽可能有一些,另外还有一些低风险、低成长品种,平时占据一定仓位,也有一定的收益,关键时刻可能跌的少点,可以抛出换主力仓位。比如今年4.7暴跌时,我就忙着把分众、澳博等清仓,换了我的主力品种。目前看效果不错,已多次新高了。
我有时感觉,现金就像血液中的葡萄糖,随时能够提供能量,而低风险品种就像肝储备的能量,必要时能够随时顶上。
二、操作:“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大家都认同,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网上的众多高手,也反复论证了现有市场中有哪些好公司。对于那些我们已经认同的好公司,我们究竟该怎么做呢?是无脑买入吗?
肯定错。还是上面的结论,当前的价格,就是合理的价格,甚至由于大家的关注出现一定的溢价,比如当下的长电。
我的做法,就是好像一只“惦记着天鹅肉的癞蛤蟆”,每天在旁边逡巡,耐心等待机会。
但是,价格真的下来了,是不是机会却很难说。比如,我一直惦记腾讯,看着它从700多,跌倒400多,忍住,终于在触及300的那天(2022.3.15)出手。结果没曾想,底部之下还有地下室,居然一直跌到200。
我现在的做法就是,选出心仪的好公司,时时刻刻翻出来看看,心里时刻惦记着,等到可以出手的价位也别冲动,只买固定单位,耐心操作。比如对于昆仑能源,就是从2月开始,慢慢操作,涨了就不动,跌了就买点,效果还不错,成为我的重要“资金储备股”。我现在看好的中海油、神华、老窖、长电等,仓位最多到10%,但是我一直在等待,等待那不可思议的价格的出现。
说到“细嗅蔷薇”的操作,我扒数据发现,学大有一个阶段也十分看好腾讯,但最后效果一般,我认为也是因为“过于看好而频繁买入”的问题。这是学大的组合中的一些调仓记录,我个人认为,操作还是太密了。
三、时机:“臣妾做不到啊”
我越来越相信,波段和红利一样,具有战略价值。
散户乙说的,买入后,未来很多年,你的收益其实就已经定了。我理解是,他所谓的买入,就是“长期持有”,那么,每年的收益其实只与ROE相关,现金流与分红率相关。以后每年的收益率=股权收益/投入成本。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提高收益率其实还有一个办法,就是降低成本。通过波段方式,“穿越”回起点,修改投入成本,那么收益率就能够持续增长了。
所以,鹿鼎公和学知利行对波段的推崇,我深以为然。关于波段,我认为公公有几段话值得反复揣摩:
------------------
波动降本,首先要股价长期看是安全的,一定要逢低去摸那种往下的情绪毛刺,收益才会高,不要用大杠杆做,大杠杆会死,不要用大仓位做,大仓位做反心态会崩。
做T可不是小聪明,这是我对抗底部折腾的宝器,克服心理魔咒的利器,我不是神,所以必然难以抗拒人性的弱点。
--------------------
其实公公还有几段具体怎么做T的话,我反而觉得没那么重要。因为怎么做T,需要个人反复试错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
我最近的体会是,如果操作体系成熟,是能够产生一种“约束力”的。比如对我来说,我就有一些规矩:和上次操作价格间隔太近就不操作了,同一天内操作次数多就谨慎操作,等等。这些规矩来源我自己很清楚,就是无数锥心刺骨的惨烈教训。所以面对类似的场景,我感觉自己有点类似创伤后障碍PTSD一样,无论如何都下不去手。
有种奇特的“确定性”,某个具体情况下,我能够做的操作,基本上就是定的。就好像拿刀架在脖子上,也买不下去的感觉。
贴一个上面的昆仑的波段降本的操作例子以作作证,忘了截表头,第三列为成本,第四列为持仓,倒数第一列为买卖价格,红买绿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