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中的平凡与伟大:哪来的天才》

2010-02-23

  本书的主要观点,是强调了练习,准确的说,是刻意练习的重要性。有点老生常谈,这几个点我觉得比较有印象:

  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教授、著名的通用电气公司crotonville管理发展中心前任主席诺尔.迪奇(noeltichy),借助三个同心圆阐述了这一观点。他将最里面的小圆称为“舒适区”(comfortzone),中间的圆为“学习区”(learningzone),外面的圆是“恐慌区”(paniczone)。只有通过在学习区里练习,我们才能进步。在这里,技能和能力刚好超过我们的掌握范围。我们在舒适区是不会进步的,因为我们已经很容易做成里面的事情;在恐慌区的事情最难,我们甚至都不去想应该怎样去碰它们。

  和生活经验是一致的:要想取得进步,肯定会比较痛苦。

  匈牙利教育心理学家拉斯洛.波尔加(laszlopolgar)在1960年代提出了“伟大人物是后天培育而非天生”的观点。他的研究让他确信,那些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在早年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开始专注工作,最终他们在这些领域成就斐然,他相信自己完全理解了这个过程,而自己完全能够亲身去实践它。他写了一本书,告诉人们如何去做(书名译名为《造就天才!》),并公开寻找愿意和他结婚生子的女士,以便能协助他一起完成这个实验。令人惊讶的是,他居然找到了这样一位女士,来自乌克兰、说匈牙利语的教师克拉拉。拉斯洛和克拉拉很快有了一个女儿苏珊,他们在苏珊四岁的时候开始了这项实验开始。至于拉斯洛为何决定让苏珊成为一名棋手,原因不详。一个说法是,象棋学习进度比较明显且易于测定;另一说法则是,流行观点认为象棋是男性的天下,女性无法在高水平上与男性竞争;所以这就成为拉斯洛证明他观点的理想领域。拉斯洛和克拉拉全心教苏珊下象棋,当他们另外两个女儿索菲亚和朱迪出世后,她们也被放进这个计划中。三个女儿全部在家接受教育,两位父母辞掉工作,全身心投入到这项研究。孩子们接受的教育主要是象棋教学。这个家庭堆积了一万本象棋书籍,就像一个图书馆,还有一个粗笨的老式文件检索系统,通过索引卡将先前的比赛和潜在对手分类。三姐妹也学习其他科目,匈牙利政府坚持要她们通过全部的学校常规考试,她们也会说几种语言。但下棋是最主要的事情,每天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地练习。结果是:苏珊17岁时,就合符资格进入所谓的“男子世界杯冠军赛”,但世界国际象棋联合会没有允许她参赛。当苏珊19岁,索菲亚14岁,朱迪12岁时,她们组队参加了女子奥林匹克国际象棋赛并打败了前苏联队,赢得了匈牙利历史上第一次胜利,而成为国家英雄。苏珊21岁时,成为获得世界象棋大师称号的第一个女性,这是世界象棋的最高称号;不久之后,15岁的朱迪也成为国际象棋大师,而她则是包括男女在内、获得这一称号的最年轻的人,比鲍比.菲舍尔(bobbyfischer)之前的记录早了几个月。到写这本书为止,朱迪仍然是世界女子国际象棋排名第一,而且多年来,她在所有棋手的排名一直是前十位。

  这与原来看的《超凡之辈》的理论差不多:人的天赋对人的成就的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相反的,人在后天的经历更加重要。如果要更加简单的归纳的话:练习是一个必要条件(在上文中已经上升为充分条件了)。

posted @ 2025-04-13 21:04  jetz  阅读(18)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