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与阿里巴巴的合作是大事件的开始,还是仅仅是短期的解决方案?
有时候,科技行业中发生的一些事件在当时看似微不足道,但最终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个这样的案例可能就是苹果决定将阿里巴巴的最先进生成式人工智能——Qwen——纳入其在中国销售的iPhone中。
苹果做出任何决策前都会深思熟虑:多年来它一直在适应中国复杂且常常不透明的法规。然而,将阿里巴巴的人工智能算法加入其终端,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举措,无论是在技术、地缘政治还是文化层面。苹果面临的困境是如何在全球最大智能手机市场中保持相关性(并被容忍),为了做到这一点,它不能也不想错过人工智能的浪潮。加入Qwen是一个短期到中期的务实回应,正如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蔡崇信所说,他们对此感到“非常高兴”:
“他们与中国的一些公司进行了沟通,最终选择与我们做生意。他们希望使用我们的人工智能为他们的手机提供支持。能够与像苹果这样伟大的公司合作,我们感到非常荣幸。”
第一个问题非常基础且显而易见:这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背后有什么风险?基本上,除了巨大的销量之外,还涉及到塑造数百万中国用户对于人工智能能力的认知。在这一点上,苹果显然希望在不激怒当地政府的情况下保持竞争力。尽管OpenAI及其产品(如ChatGPT)在中国几乎遭遇封锁,苹果若试图在中国市场提供ChatGPT或类似的西方解决方案,将会遭遇一系列的规则和法规障碍,危及服务的持续性。因此,正如它在这个国家通常做的那样,苹果选择了一个本地解决方案,并且从理论上讲,这个解决方案符合环境的标准和特殊性。除此之外,苹果还与另一家中国巨头百度保持着合作关系。
这次合作的优势很明显:一方面,符合基本的法规要求。阿里巴巴同样面临监管压力,它在调整自身模式以符合中国的内容审查和隐私法规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它确保了文化和语言上的亲和力:Qwen是由阿里巴巴创建并训练的,旨在完美适应中文及其所有文化细微差别。这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商业切入点,让苹果能够以真正的本地元素来区分其iPhone。比竞争对手“更中国化”或者“更加中国化”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卖点。
与阿里巴巴合作意味着,苹果在保持用户隐私政策的同时,和一家极易受到中国政治起伏影响的公司结成了联盟,这就意味着走钢丝:只要政府的指导方针发生变化,或是信息需求过于苛刻,项目就有可能出现问题。
隐私一直是苹果广告宣传中的重头戏。与中国合作伙伴结盟,难免引发猜疑:训练数据和使用历史会怎样处理?是否会保存在阿里巴巴控制的本地服务器上?是否会为当局开后门?苹果通常对这些问题保持缄默,但经验告诉我们,在中国运营时,必须做出妥协。这意味着可能会影响到用户隐私。
此外,可能还会产生集成成本,无论是以许可证、接入阿里巴巴的云基础设施,还是通过收入分享协议,苹果将不得不不断重新谈判其立场,尽管最有可能的是,阿里巴巴会选择类似OpenAI与苹果之间的协议,不收取费用,以提高曝光率和人气,但在数据方面,这可能加深它的债务。如果没有资金往来,苹果可以避免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中由于价格上涨而带来的尴尬。
另一方面,这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不平等:中国用户将使用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同的人工智能模型,这不仅意味着技术复杂性和维护的双重努力,还可能导致iPhone之间的功能差距。但从根本上看,苹果决定向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巨头寻求支持,将生成式人工智能集成到其中国版手机中是一个合乎逻辑的举措,因为它确保了产品在这个对外国科技公司日益不友好的环境中的可行性,同时也承认了一家中国公司的实力,并与领先的本土AI公司合作,迎合本地市场的需求。阿里巴巴去年1月发布了Qwen 2.5版本,显然比备受推崇的DeepSeek更强大。
但这里有一个悖论:我们将看到两个不同的iPhone,至少在人工智能方面:西方版(拥有自己的策略,可能会推出AppleGPT或其他服务),和东方版(基于Qwen)。类似的情况可能也会出现在欧洲,苹果直到四月才会推出人工智能版本,比如使用开源的Mistral,它在小型本地设备模型上运行得非常好,并且肯定非常愿意与苹果合作。与不同的合作伙伴合作可能很复杂,但也可能非常有趣,特别是在像监管这样的领域。
这将如何影响苹果平台的整体一致性?人们多久才能意识到,根据市场的不同,有“第一类”和“第二类”iPhone?但最重要的是……在苹果及其用户看来,哪个平台最终会提供更好的性能?哪个会成为“第一”,哪个会成为“第二”?如果与OpenAI的协议发生变化,且该公司开始要求更多资源,这会使苹果处于什么样的境地,尤其是在多个平台已经集成的情况下,有些是开源的,有些则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