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架构实践阅读笔记3

作为软件工程师或者架构师,大部分时候是要去解决别人的问题,“别人”是谁,是值得好好思考的。在这个故事里面,男主人要解决的,实际上是这个家庭晚餐需要吃土豆的问题,目标问题的主体实际上是这个家庭的成员。

  明白了问题的主体,这个主体就自然会带来很多边界约束,比如土豆是要吃的,要给人吃的,而且还是要给自己的家人吃的。“切土豆下锅”这个问题,因为识别了问题的主体,自然而然的就附带了这么多的信息。后续如何煮,是否放高压锅煮,放多少水,煮多长时间等等,就自然而然能够问出来其他问题来了,说不定还能够识别出来,女主人给的这个解决方案可能是有问题的。这个时候才算是真正的明白了问题。可以想象,这样下去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大家都满意的,因为真正的问题解决了。只有真正明白了是谁的问题,才能够真正地完成自己的任务,真正地把自己的问题解决掉,而不是反过来。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找出问题的主体,是做架构的首要问题。这也是我一再强调的,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一定都是人的问题。更进一步,架构师要解决的,基本都是别人的问题,不是自己的问题。再进一步,我们一定要明白,任何找上架构师的问题,绝对都不是真正的问题。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是真正的问题的话,提问题过来的人肯定都能够自己解决了,不需要找架构师。架构师都要有这个自觉:发现问题永远都比解决问题来的更加重要。

  当问题的主体离架构师越远,就会让找出问题主体的过程越加困难,我们再举一个软件行业比较熟悉的例子:用户给产品经理提出要求,想要一把锤子。这是典型的拿解决方案作为问题的。真正的问题的主体是谁,是用户还是设计师还是施工队? 如果产品经理当成是自己的问题,那么毫无疑问就给了锤子了。

  我们需要识别:用户究竟是二传手,还是问题的真正主体。如果是设计师,那么问题的边界就变成了设计师的问题;如果是施工队,那么问题就变成了施工队的问题;如果是用户,那么就要看看用户到底有什么困难,绝对不是要一个锤子这么简单。这也说明了,问题的主体对问题的边界确定有多么的重要。

  当明白了问题的主体,我们才可能真正的认识问题是什么。因为问题的主体是问题的隐含边界,边界不确定下来,问题就是不确定的。一旦确定了主体,剩下的就是去搞明白主体有哪些问题。这个就比较直接了,常用的方式就是直接面对主体进行访谈,深入到主体的工作生活当中,体验并感受这些问题,甚至通过数据的反馈来定位问题。这个大家就比较熟悉了,我就不展开了。

  一般来说,从问题暴露的点,一点点去溯源查找,一定会找出来谁的问题,以及是什么问题。最坏情况就是当我们时间或者能力有限,实在是无法定位出是谁的问题的时候,比如系统出故障,也就意味着我们无法根本解决问题。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去降低问题发生所带来的成本,尽量去隔离问题影响的范围。留出时间和空间去识别真正的问题。

posted @ 2020-07-03 12:11  阡墨  阅读(11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