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wsl抽风,尝试各种方法无果,看着日渐消瘦的C盘,一狠心重装了吧。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折腾多了也有些感慨。
我的配置
我的笔记本上一直装着3个系统,win11,win10,Ubuntu。这样唯一的好处就是在我无法忍受主力系统且无力修复时能随时推翻重来。比如现在wsl突然不能用了,猜测是前几天用卸载工具删除了重要的注册表,具体情况也没机会考究了。我对电脑的管理强度堪称强迫级别,无法容忍任何我认为“不合适的事情”,从硬盘分区到所有软件,文件一律分类别类,挑选和安装时凡是打C盘主义的在我眼里一律是二等公民,这样做也是为了让系统和个人数据分离,因为操作系统这个巨型软件能被用户掌控的地方毕竟冰山一角,尽力把个人数据独立出来,才能在有需要时能从系统中全身而退。虽然我处理系统问题时小心翼翼,但毕竟折腾久了,C盘还是会空间告急,各种Bug找上门来,自己能力有限难免翻车。因此,主力系统在我的电脑上很难活过3个月。小病删软件,大病装系统。
感慨与不建议
回想起第一次打开笔记本时,给电脑各种调配置,美化,装工具包。现在反复重装早已厌倦,一切皆默认,只想快速恢复生产环境,能用就行。并非我怕麻烦,相反我最爱折腾,只是大多软件,配置文件和个人数据的存放方式千奇百怪,又和操作系统高度耦合,实在难以管理,也无心管理。而当系统出现问题时,比寻找解决方案更快的方法就是重装,而后继承并调整设置。
这种处理的偏好更多时我本性使然,也是一种路径依赖:尤其是当前迫切解决一个问题时,迫切到无视重装系统的代价。但我决不会建议别人也这样做,且不说装系统本身是件麻烦事,即使我一再减少重装的代价,故旧难再,纵使花费再多的精力,曾经已习惯的环境熟悉的配置很难恢复如初,未备份的文件数据便是永远失去。除非是系统无法开机地彻底死亡,其他情况不建议用重装解决问题。稳定可用是操作系统最大的价值,而非完美。
那我为何还要“以弑代救”?原因我已经提到了,对于单机软件而言,让用户数据和系统高度耦合在我看来是二流的行为,被重装系统严重波及的软件,我只会觉得麻烦,且遗憾自己不得不依赖他们,但丝毫不会觉得可惜。
比如我本地的一款主机游戏模拟器,他的所有程序和数据都安静又清晰地躺在一个文件夹下自下载到现在两年期间,即便多次重装,只要我电脑的D盘还在,我就随时可以打开上一次的存档接着游玩。我本身也是软件专业的学生,我就的软件本该如此。操作系统已经如此复杂,个人软件为何要与它纠缠不清?这是设计者的懒惰与事务,还是我道行太浅以至于能想到解决系统疑难杂症的首要方案只有重装?
一些工具
最后浅谈一些重装的工具,以供参考
- xorboot
多系统引导菜单 - diskgenius
直接读写磁盘分区数据 - 傲梅助手
磁盘分区格式管理 - 图吧工具箱
万能,必备。其中有很多工具,简单提两款:- dism++ 挂载释放系统映像,理论上一键重装,但可能因为一些问题失败。比如这次我直接用它释放映像便无法启动系统安装程序。可能与磁盘分区有关。疑惑中...
- KMS 系统激活,优化
- ventory
启动U盘,比Dism++保险一些。但需要一个U盘的额外成本 - MSDN
系统镜像下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