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模式“和”保护模式“的概念

”实模式“和”保护模式“的概念:

x86体系的处理器刚开始时只有20根地址线,寻址寄存器是16位。可以访问64K的地址空间,如果程序要想访问大于64K的内存,就需要把内存分段,每段64K,用段地址+偏移量的方式来访问,这样使20根地址线全用上,最大的寻址空间就可以到1M字节,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大的内存空间了。

实模式将整个物理内存看成分段的区域,程序代码和数据位于不同区域,系统程序和用户程序并没有区别对待,而且每一个指针都是指向实际的物理地址。这样一来,用户程序的一个指针如果指向了系统程序区域或其他用户程序区域,并修改了内容,那么对于这个被修改的系统程序或用户程序,其后果就很可能是灾难性的。再者,随着软件的发展,1M的寻址空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了。最后,对处理器多任务支持需求也日益紧迫,所有这些都促使新技术的出现。

为了克服实模式下的内存非法访问问题,并满足飞速发展的内存寻址和多任务需求,处理器厂商开发出保护模式。在保护模式中,除了内存寻址空间大大提高;提供了硬件对多任务的支持;物理内存地址也不能直接被程序访问,程序内部的地址(虚拟地址)要由操作系统转化为物理地址去访问,程序对此一无所知。至此,进程(程序的运行态)有了严格的边界,任何其他进程根本没有办法访问不属于自己的物理内存区域,甚至在自己的虚拟地址范围内也不是可以任意访问的,因为有一些虚拟区域已经被放进一些公共系统运行库。这些区域也不能随便修改,若修改就会有出现linux中的段错误,或Windows中的非法内存访问对话框。

 

GDT条目结构如下所示:

 

 

 

引用:https://yunwuxin1.gitbooks.io/linux-/content/guan_yu_201c_shi_mo_shi_201d_he_201c_bao_hu_mo_shi.html

posted @ 2022-10-25 17:35  jason_t  阅读(48)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