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客园logo
  • 会员
  • 众包
  • 新闻
  • 博问
  • 闪存
  • 赞助商
  • HarmonyOS
  • Chat2DB
    • 搜索
      所有博客
    • 搜索
      当前博客
  • 写随笔 我的博客 短消息 简洁模式
    用户头像
    我的博客 我的园子 账号设置 会员中心 简洁模式 ... 退出登录
    注册 登录
james1207

博客园    首页    新随笔    联系   管理    订阅  订阅

LBYL与EAFP两种防御性编程风格

检查数据可以让程序更健壮,用术语来说就是防御性编程。
检查数据的时候,有这样的两种不同的风格。
LBYL:Look Before You Leap  
EAFP:It's Easier to Ask Forgiveness than Permission 
LBYL即事先检查。
EAFP是不检查,出了问题由异常处理来处理。

下面通过一个单词统计的例子来阐释一下。

 

d = {}  
words = ['a','d','a','c','b','z','d']
#LBYL
for w in words:  
    if w not in d:  
        d[w] = 0  
    d[w] += 1  

#EAFP
for w in words:  
    try:  
        d[w] += 1  
    except KeyError:  
        d[w] = 1  


这两种风格各有好坏。
对于LBYL,容易打乱思维,本来业务逻辑用一行代码就可以搞定的。却多出来了很多行用于检查的代码。防御性的代码跟业务逻辑混在一块降低了可读性。
而EAFP,业务逻辑代码跟防御代码隔离的比较清晰,更容易让开发者专注于业务逻辑。
不过,异常处理会影响一点性能。因为在发生异常的时候,需要进行保留现场、回溯traceback等操作。但其实性能相差不大,尤其是异常发生的频率比较低的时候。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如果涉及到原子操作,强烈推荐用EAFP风格。比如我某段程序逻辑是根据redis的key是否存在进行操作。如果先if exists(key),然后do something。这样就变成2步操作,在多线程并发的时候,可能key的状态已经被其他线程改变了。而用EAFP风格则可以确保原子性。

 

 

posted @ 2013-09-15 19:53  Class Xman  阅读(294)  评论(0)    收藏  举报
刷新页面返回顶部
博客园  ©  2004-2025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 浙ICP备202104046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