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之法阅读笔记二
书中对“软件工程”的定义让我印象深刻:“不是写代码,而是用工程化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作为学生,我曾沉迷于独自熬夜调试代码的“英雄主义”,但书中“代码规范”“单元测试”“敏捷开发”等章节让我意识到:真正的项目需要可维护性、可扩展性,而非个人炫技。例如,邹欣老师强调的“结对编程”和“代码复审”,让我开始重视团队协作中的沟通与反馈,而非闭门造车。
书中让我触动最深的是对“用户需求”的讨论。邹欣老师用“阿超的电子表格”案例指出:技术是为用户服务的,而非自我满足。 这让我反思自己过去的课程设计——是否真正考虑了用户体验?是否解决了实际问题?例如,书中提到的“最小可行产品(MVP)”理念,教会我在开发中优先实现核心功能,而非追求华而不实的“完美代码”。
《构建之法》还打破了我对“速成”的幻想。书中反复强调的“持续集成”“版本控制”和“技术债务”,让我明白编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维护的工程。正如邹欣老师所说:“今天的偷懒,会成为明天的灾难。” 这让我开始养成写文档、做测试的习惯,而非只关注“能跑就行”。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软件工程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它教会我如何用系统化的方法解决问题,如何在团队中高效协作,以及如何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作为大学生,我不再只追求“写出能运行的代码”,而是希望成为能用技术创造价值的“工程师”。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