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博客作业一

1. 自我介绍

​ 大家好!这是我在博客园发表的第一篇博客,也是我人生中的第一篇博客。写得不好,请多多见谅。关于我自己,我觉得我自己的一个优点可能就是我的心态比较好,然后在自己压力大的时候会给自己找到释放压力的方式。比如高中的时候,我爱上了足球这项运动,当时对足球的热爱可以用疯狂来形容,不管是夏天近40度的高温还是在瓢泼大雨中,每周体育课还有每天放学后我都和小伙伴们在操场上不惜体力地奔跑、传球、带球、射门......通过踢球这项运动,我的学习压力得到了很好的释放。

2. 现状、经验和计划

关于自己的专业和技能水平

​ 目前我是一名大四的本科生,专业是信息与计算科学,隶属于数学科学学院。我在大一大二的学习中渐渐发现我自己并不擅长从事基础数学研究,而且相比于基础数学研究,更喜欢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的问题中。所以我在大二下学期的时候提前选了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专业课《计算机图形学》,在这个课程中我找到自己的兴趣,并决定在读研期间转到CS专业。之后,我也加入了我们学院的图形学实验室,和几个本科生一起做了图形学领域的一个课题。现在我有幸能够来到MSRA视觉计算组实习,希望自己能在未来几年能够做出一些让自己感到满意的成果吧。

Programming: Comprehension Programming: Design Programming: Implementation Program: Performance 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
4 3 3 3 3

​ 以上是在技能调查表中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几项,满分10分,我目前只有3-4分的水平,希望能够在课程结束后至少能达到5-6分的水平。我计划通过阅读一些资料,参考别人的实践经验,并且在自己的实践中逐渐提高自己的相关技能。

心得体会

​ 关于你为何要来上课并且认真参与。我非常赞同博客中的观点,如果上大学不认真听讲,那么完全可以在家上“家里蹲”大学,何必来上大学呢?认真听讲的确可以提高自己聚精会神的能力。还有一件让我印象很深的事,大一刚入学时我一个很好的同学每次课都十分认真的记笔记,我有一次问他,这门课讲的书上基本都有,你为什么还要这么认真的记笔记?他的回答是他是怀着对学术的尊重和敬畏。他的这句话当时让我十分震撼,也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去上课的态度。

​ 关于师生关系,我在大学中体验到的师生关系是互相交流讨论的关系。我觉得相比中学,在大学体验到的师生关系更加自由,老师和学生也会交流得比较多。

​ 关于引用别人的工作/在别人的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开发和抄袭、剽窃的区别,我觉得抄袭和剽窃是不加任何思考地盗用和复制别人的研究成果,而引用别人的工作/在别人的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开发是认同别人的成果并在这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思考对其进行改进,这是加入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为之付出了努力的,和不加任何思考地剽窃和抄袭别人的成果有着本质的区别。毕竟人的精力有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做出更大的贡献。

未来的职业选择

​ 几年后,我更想要在企业中做更加能够落地的学术研究。在未来几年的研究生/博士生学习科研中,我希望自己能够努力提高自己的相关技能水平,为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做好准备。本学期的软件工程课就是一个对自己的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毕竟自己不是计算机科班出身,在工程能力上有很大的欠缺,希望我这学期能在软件工程课上提高自己的工程能力还有和团队工作的效率。

这门课的计划

​ 我对这门课的计划是通过阅读软件工程的相关材料,以及软件工程课上的项目,提升自己的软件开发的相关技能,并且学习在个人编程/团队合作中的科学方法,提高自己的工程效率。关于我目前的代码量,我没有精确算过,我写的代码主要集中于C/C++和Python,大部分代码都主要是实现核心算法的代码,自己对于大框架的搭建能力还比较欠缺,所以希望能在软件工程课中锻炼自己的这方面的能力。

阅读别人博客的感想

​ 我阅读的博客是《对程序员职业的一些建议》。这篇博客中主要包括了热情、能力、选择几方面的内容,我觉得我和博主的观点比较相近,我也认为热情和能力对于自己的职业选择缺一不可,如果光有热情而没有能力,则无法达到很好的成就,而有能力却没有热情会让自己过得很辛苦。所以我觉得应该选择一个能够让自己每天都很兴奋得投入到工作中,并且自己擅长的职业,这样才能在其中有长远的发展,并且享受自己的职业。

3. 阅读《构建之法》后提出的问题

  • 第16章 IT行业的创新 16.1节 创新的迷思(P350)

    大众通常把科研和创新等同起来,这也是不准确的。以发明即时贴闻名世界的3M公司的杰弗里·尼科尔森对两者做了明确的区分,他认为"科研是将金钱转换为知识的过程",而“创新则是将知识转换为金钱的过程”。

    ​ 关于科研和创新的区别,杰弗里·尼科尔森的观点的前半句我是认同的,而后半句话中的“创新”我感觉有些狭隘,我觉得不是所有创新都是将知识转化为金钱的过程,有些创新本来就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做大量的实验后才能得到的,此处杰弗里·尼科尔森所说的“创新”应该特指将如何将新的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过程。

  • 第16章 IT行业的创新 16.1节 创新的迷思(P353)

    微软公司的中文输入法产品曾经是Office软件的一部分,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的前10年,Office多长时间发布一次呢?平均18个月到两年。中文输入法呢?也自然一样(中间可能有一到两次发布补丁的机会)。自2005年开始,一些新的挑战者开始做中文输入法,它们的更新频率是多少?是一个月,甚至半个月。那么谁更有机会做出适合用户的改变,谁更有希望赢呢?

    ​ 这里关于产品的“更新周期”我有一些疑问,我们应该怎么来确定产品的“更新周期”?还有“更新周期”是越短越好吗?如果更新周期太短,是否会因为每次的更新内容都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导致用户没有兴趣进行更新甚至感到有些烦?

  • 第6章 敏捷流程 6.2节 敏捷流程的问题和解法(P112)

    另一个改进是,要在每一个任务中记载我们完成这个任务还需要多少时间。

    ​ 敏捷流程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提高效率的做法,但是这里的关于每个任务的剩余时间的估计我有一点疑问。就是我们在一个做一个全新的/不熟悉的问题时我们怎么更好的估计完成这个任务的剩余时间?

  • 第5章 团队和流程 5.2节 (P92)

    关于“主治医生模式”,文中提到在学校中经常会退化为一个人干活的情况,这里我有一个疑问就是“主治医师”如何让所有其他人都有能动性,能主动参与进来?

posted @ 2018-10-18 10:42  jackroos  阅读(224)  评论(6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