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每个人收入的不同决定他的购房能力也是不一样的,或者说他的购房能力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如果为了“一步到位”而超出了这个能力范围,自己的家庭财务就会背上沉重的包袱从而影响生活质量。
另外,当今世界千变万化,未来的可变因素非常多,尤其
梯级购房,这看似平常的四个字,在今天读来却让人颇感意味深长。所谓梯级购房,就是在一个房地产市场中,购房者先租后买、先买旧后买新、先买小后买大、先买普通后买高档、先投资创业后安家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也是如此,美国人平均一生换7次房,很多美国人在30岁、40岁、60岁时会按不同的收入情况和需求特点购置不同的住房,从普通公寓到连体别墅,再到更高档的单体别墅。在国外成熟的房地产市场,许多人都会经
    徐斌的购房缘一时的冲动,但其与这两年上海房价的快速上涨也是有一定关联的。房地产市场的大起大落显然对梯级购房具有破坏作用,一个平衡、稳定的市场将更有助于这个购房链条的形成。而现在有种种迹象表明,一系列调控措施最终
使市场趋向平稳,梯级购房将成为未来市场中的主流。
    房地产市场的潮涨潮落是由供应和需求这两方面来决定的,而从需求的层面来看,主要包括有投资性的需求、主动改善性的需求以及被动性的需求等等。其中,主动改善性需求主要就是由梯级购房来付诸实施的,这最终形成了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循环体系。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一个市场是以梯级购房占主导地位并且一环扣一环运转有效的话,那么这个市场将会是平稳而健康的,反就会发生局部的过热或过冷。从2000年开始愈演愈烈的这波楼市行情,无疑与被动性需求--动拆迁的拉动不无关联,后
越来越多投资性需求的加入使市场颁得火爆异常,在这种
况下原来层次分明的梯级购房就发生了提前和错位,甚至也变成了一种投资性的购房需求,由此而发生的楼市过热也就难免了。近期有报道称,据中国社科院的一项统计调查
示,北京、上海两大城市的居民,家庭整体负债率高于欧美国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房产消费中的“提前透支”,这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较大的风险。所以此轮调控从本质上看,就
要大力减少市场中的投资性需求和被动性需求,并使被扭曲的梯级购房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从而恢复市场的理性。
    所以,一个以居住为主的市场应该是梯级购房占主导地位的,上海楼市格局的这种变化是广大投资者必须留意的,而相政策也将促使这一局面的形成。
    徐斌无论何都是个聪明人,对于自己的事业和人生都有着不错的计
,但他却忘了制订自己的购房规划。这个规划并不是要你天天想着要买如何如何的房子,而是在购房中树立起一个“分步
“的理念,这样就可以使你在人生的旅途中轻松前进。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的收入、心理状态、需求都是不一样的,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在购房时盲目追求一步到位,
实是对
己消费能力的一种提前透支,不仅会加重你的经济负担,而且还会让你丧失生活的其他乐趣和追
。购房当然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但它
不会成为你生活的全部。比如一般月还款额不应超过月收入的40%,这样就可以较为自由地安排各项日常生活开销,甚至还能做一些适当的投资,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呢。根据自己的能力办事,不为了拥有一套“豪华”产
房而成为房子的奴隶,这就是梯级购房告诉你的要义。而对于购房的人生规划,有
点我们还是必须认识的。
    一是各阶段的需求目标明显不同。一般而言,居住消费的第一步是租赁(租屋),第二步是根据居住需要以住房面积为标准购买(第一次置业,大多为小面积二手房),第三步是根据生活需求以生活质量为标准换房(第二次置业,可以是环境较好的新盘),第四步是根据精神需求以体现身份为标准再换房(第三次置业,多样化的住宅在此体现)。
    二是各阶段的年龄大致会有一个层次。比如25岁以前基本上以租房为主,25~30岁完成第一次置业,30~35岁完成第二次置业,35~40岁再完成第三次置业。
    三是每个人由于各自的情况不同,其完成置的时间和所能达到的置业梯级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能够三次置业,而有些人可能只能停留在二次置业这一阶段,关键是要看你的经济承受能力,决不能勉强,不然就是有违梯级购房初衷的。
    四是三次置业之后还可能会出现四次置业、五次置业等,这当然是投资性购房需求了,这反过来又会给处在第一阶段的人提供可租赁的房源,从而形成了整个市场住宅消费的良性循环。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