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父谣》洞察农村发展:问题、根源与破局之道1
这是一首反映老一辈农民生活状态的民谣《老父谣》 。它生动刻画了农民形象:
- 公粮交足不喊难:体现农民履行义务时的质朴与担当,即便艰辛也默默承受。
- 看病只抓土方煎:反映过去农村医疗条件有限,农民因经济等因素只能依靠土方治病。
- 百元养老㨃出汗:写出农民养老金微薄,养老艰难,为维持生计付出诸多汗水。
- 儿女前程不敢绊:展现农民为子女着想,哪怕自身艰难,也不拖累儿女追求前程。
- 稻穗熟透背压弯:描绘农民劳作时,因长期辛勤耕种,背负生活重担,如同被熟透稻穗压弯的脊梁。
- 锄头生根掌纹间:强调农民与土地、农具紧密相连,一生辛勤劳作,锄头仿佛长在手中。
- 万亩良田作棺:寓意农民生于土地、劳作于土地,最终回归土地,土地是他们的归宿。
- 一生血汗渗菜间:总结农民一生血汗付出,却仅换来微薄生活,饱含生活的心酸。
从《老父谣》洞察农村发展:问题、根源与破局之道
一、引言:民谣中的农村镜像
《老父谣》以质朴而沉痛的笔触,勾勒出农民生活的艰辛图景。“公粮交足不喊难,看病只抓土方煎”,寥寥数语,道尽农民履行义务时的担当与医疗资源匮乏下的无奈;“百元养老㨃出汗,儿女前程不敢绊”,更是直击农民养老困境与为子女默默奉献的心酸。这首民谣并非简单的情绪抒发,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农村发展中存在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深入剖析这些问题,探寻根源并寻求破局之策,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二、《老父谣》背后的农村现实困境
(一)医疗保障之殇
长期以来,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从基础设施来看,许多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设备陈旧、老化,基本的检查和诊疗设备匮乏,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以常见的 X 光机为例,不少基层医疗机构的设备成像质量差,无法准确诊断病情,导致患者不得不前往县城或市区的大医院就诊,增加了就医成本和时间成本。
专业医疗人才短缺是另一大难题。由于农村工作环境艰苦、待遇较低,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医学人才。一些偏远地区的村医甚至由缺乏专业医学知识的人员兼任,只能提供简单的医疗服务,对于复杂疾病往往束手无策。农民在患病时,因对正规医疗资源信心不足或难以获取,转而依赖土方、偏方,不仅延误病情,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
(二)养老困局难解
农村养老保障水平极低,养老金微薄。当前,多数农民每月领取的养老金仅百元左右,这在物价不断上涨的今天,远远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农民主要依靠土地养老,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流转和征用导致部分农民失去了土地这一重要的养老保障。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也是农村养老面临的严峻问题。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 “空巢老人” 数量日益增多。老人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有效运转。此外,农村养老服务设施严重不足,养老机构数量少、条件差,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
(三)农业生产与收益失衡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但收益却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挑战。干旱、洪涝、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往往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而在市场方面,农产品价格波动大,“谷贱伤农” 现象时有发生。例如,近年来猪肉价格的大幅波动,不仅影响了养殖户的收入,也对整个农业产业链造成了冲击。
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大多以初级产品形式出售,附加值低。农村缺乏大型农业企业和专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产业链短,农民只能获得生产环节的微薄利润,无法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增值收益。同时,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个体在市场中缺乏议价能力,难以抵御市场风险。
(四)人才流失与发展动力匮乏
农村人才流失严重,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农村学生在升学竞争中处于劣势。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大量农村学生通过高考等途径离开农村,毕业后也很少回到家乡。
此外,农村的就业机会有限,工资待遇低,缺乏发展空间,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农村的文化、娱乐等生活设施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年轻人的生活需求,进一步加剧了人才外流。人才的缺失使得农村在新技术、新观念的引进和推广方面困难重重,农业生产方式难以实现现代化转型,农村发展缺乏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
三、追根溯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
城乡二元结构是造成农村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之一。在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城乡存在明显差异。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导致农村劳动力难以在城市获得平等的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土地制度方面,农村土地流转不畅,农民的土地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难以实现。
在社会保障方面,城市居民享受着较为完善的养老、医疗等保障体系,而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则相对较低。这种二元结构使得资源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均衡,城市在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迅速发展,而农村却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长期滞后。
(二)财政投入不足与资源分配不均
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投入相对不足,且在农村内部资源分配也存在不均衡的问题。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农村的道路、水电、通信等设施虽然在近年来有了较大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些偏远山区的农村,交通不便,通信网络覆盖不全,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财政投入也明显不足。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陈旧,缺乏专业的音体美教师;农村医疗机构的设备和药品短缺,医护人员待遇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同时,财政资金在不同地区、不同项目之间的分配也存在不合理现象,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获得的资源较多,而贫困地区的农村则难以得到足够的支持。
(三)传统观念与思维定式的束缚
农村地区受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的影响较深。在农业生产方面,部分农民仍然秉持着传统的种植、养殖方式,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接受程度较低。他们认为传统的生产方式虽然产量不高,但风险小,对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存在疑虑和恐惧。
在教育观念上,一些农民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读书不如早点打工赚钱。这种观念导致部分农村学生过早辍学,影响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在养老观念方面,农民普遍存在 “养儿防老” 的传统思想,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认识不足,参保积极性不高。
(四)政策落实不到位与体制机制不完善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发展的政策,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存在不到位的情况。一些政策在制定时缺乏充分的调研和论证,与农村实际情况脱节,导致难以落地实施。同时,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层层截留、挪用资金等现象,使得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也存在不完善之处。例如,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虽然已经建立,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手续繁琐、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影响了土地流转的效率和规模。农村金融体制也不健全,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依然突出,制约了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创业的积极性。
四、破局之路:全方位推进农村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政府应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建设和改造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购置先进的医疗设备,如彩超、心电图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同时,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为农村培养本土医疗卫生人才,给予学费减免、就业安置等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建立城市医生下乡帮扶机制,定期选派城市优秀医生到农村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农村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
推进医保制度改革,提高农村医保报销比例和范围。扩大医保报销药品目录,将更多慢性病、重大疾病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减轻农民医疗负担。同时,探索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对贫困患者给予额外的医疗救助,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提高农村养老金待遇,建立养老金正常增长机制。政府应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指数,定期调整农村养老金标准。同时,鼓励农民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提高农民养老保障水平。
发展多元化养老模式,推动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养老、居家养老服务等模式,建设农村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等服务。此外,还可以探索农村养老与旅游、农业相结合的新模式,如发展乡村养老旅游,让老年人在享受田园风光的同时,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
(三)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政府应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开展新品种培育、种植养殖技术创新等研究,将科研成果及时推广到农村地区。例如,推广智能化农业种植系统,实现精准灌溉、施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同时,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通过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选派科技特派员等方式,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培育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强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此外,还应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吸引人才回流,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招聘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根据农村产业发展需求,开设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专业课程,培养适应农村发展的实用型人才。
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回流。政府应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如提供创业扶持资金、住房补贴、子女教育优惠等,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退伍军人等人才回到农村创业就业。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娱乐等生活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
五、结语:迈向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老父谣》所反映的农村问题,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也是农村发展转型过程中必须跨越的障碍。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民自身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完善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农村建设,提供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农民自身要转变观念,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主动参与农村发展。
只有通过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和创新,才能破解农村发展的难题,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让《老父谣》成为历史的记忆,让农村成为充满希望的田野,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学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为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态度: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
-------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
=====================================================================
* 博客文章部分截图及内容来自于学习的书本及相应培训课程以及网络其他博客,仅做学习讨论之用,不做商业用途。
* 如有侵权,马上联系我,我立马删除对应链接。 * @author Alan -liu * @Email no008@foxmail.com
转载请标注出处! ✧*꧁一品堂.技术学习笔记꧂*✧. ---> https://www.cnblogs.com/ios9/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