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最近迷上了《海龟蘑菇汤》
最近迷上了《海龟蘑菇汤》,一款 AI 参与的海龟汤游戏。“海龟汤”这个约定俗成的名字字面上看不出来是什么,更忠实原文的翻译应当是“情境猜谜”:主持人叙述一个表面上的故事,然后玩家通过向主持人天马行空地提问,主持人只回答是/否/与答案无关,让玩家猜出这个故事背后的真相。《海龟蘑菇汤》中,AI 就是扮演这个主持人的角色。当然怎么判定玩家是否猜对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游戏的办法是。对故事文本进行挖空。然后把控按照重要程度分为三类。最重要的红色字体,需要全部猜出。黄色字体,是较为重要的字,但不必猜出。还有剩下黑色的字是不那么重要,但是是用来连缀文章的或者情节的文字。当然由于近义词等相关问题,有可能你已知道故事情节,但却没有办法通关。为此游戏的解决方案是:你可以提出“我已经知道真相”,然后作者会预设一些选择题,只要你答对即可通关。
一开始见到这个游戏,是在一个《黎明杀机》主播的直播间。玩这个游戏的时候,弹幕参与度很高。有一个介于平常和微恐怖的故事吸引到了我,并且 AI 主持人的这个特色也很有趣,以及可以预见创意工坊的扩展度。趁着打折,我 17 块火速拿下游戏本体。游戏自带的故事数量上看很多,但流程比较简短,4、5 个小时就全部通关了。为了赚回 17 块钱,我开始进入创意工坊。
创意工坊里的谜题游戏内有3种分类或者说打标签的方式:一是搬运或者自制,二是恐怖或非恐,三是本格或变格。搬运和自制的含义显而易见,不必多说了。最主要区别,谜题的好坏还是看后面两种分类。这倒也不是什么因果关系,而只是统计上的相关性。或者说是我个人游玩的体验,乃至是一种身边统计学。
一般来说,恐怖。故事,无论是变格还是本格。我都不喜欢。第一个原因是我不喜欢杀戮,我见不得人死。第二个原因是很多恐怖故事。为了猎奇而特意设置一些恶心的情节,可以说是为了恐怖而恐怖,为了死人而死人。许多作者没法驾驭自己的情节,我遇到过最多的问题就是,人物的行为不符合现实逻辑,情节的转折或者角色的死因非常突兀。
而说到本格和变格。首先需要介绍一下概念。本格和变格是两个对立的概念。本格一般指的是可以在现实中发生的故事。比如身边发生的或者历史上发生的故事,或者是取材于生活的小说情节都有可能。而变格。可以是童话故事或游戏世界,有特殊的设定。而这些特殊的设定也常常会成为破局的关键点。本格和变格通常不直接影响故事好坏,但会影响故事的题材。而故事的题材恰恰会影响一个人对这个故事的看法。一个我见到的例子是有人把其他游戏的故事情节写成了海龟汤。没有玩过对应游戏的人不会有任何的先验知识,不太可能猜出最后的答案。这么做,本身并不是问题。最终呈现效果不好,多半是因为作者。没有站在解题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他默认其他人拥有和他一样的知识储备。认为我玩过的游戏,别人一定玩过。我学过的知识别人一定知道。可他不知道,没有玩过饥荒的人士如何猜出小惊吓、默剧演员、火鸡陷阱?
后来我觉得创意工坊里的故事。实在良莠不齐。所以我打算自己开始写故事。由于我最近在玩麻将,所以一开始写了几个有关于麻将的海龟汤。虽然上文已经提到海龟汤创作的各种问题,但都是我写了许多海龟汤之后总结出来的。一开始的时候,我自己也不免走入了这些坑。麻将玩家远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多,许多人不知道幺鸡是什么,更不要说还需要猜出文中的一些麻将术语。其实本质上在于你要寻找玩家的最大公约数。譬如你在一个聚会上身边都是你的同学,那么自然可以使用一些你们都知道的网络热梗或者是同学之间的玩笑。但是,对于要发布在网络上的公开海龟汤,这样的幽默,往往可能受人厌恶,认为不知所云。后来我想到一个可能:默认玩家是一个初三的学生,你不应该觉得他拥有义务教育之外的任何知识。这可能是一种解决办法。
不过我的最终解决方法是:对于需要先验知识汤我都使用匿名的形式进行发布,而对于其他汤就不隐藏姓名。哎,互联网就是方便!
但让我以玩家的身份来看,其实我更希望遇到一些自己不能理解的海龟汤,这样反倒能扩展自己的视野,消除一些信息茧房。比如小惊吓、默剧演员、火鸡陷阱,已经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
无论是创作故事还是游玩别人的故事,本质上我是在寻找一种社交,一种认同。无论是将游戏的过程直播,或者是把自己写的海龟汤分享给朋友,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声音被听见,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的意义。可能是高中时期的竞赛经历让我养成向内寻求力量的习惯。如今能在网络上,在《海龟蘑菇汤》这款游戏中能体会到外部认可的感觉,我就一下子沉迷不可收拾。但网络社交其实也只是现实社交的下位替代,希望哪一天我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变 E 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