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使用

0、起始
记录关于书名《置身事内》的一个简单诠释,政策置身于经济之内,人民置身于政策之内。我国政府不但拥有城市土地,也掌控着金融系统,自然会以各种方式参与实业投资,不可能置身事外。从置身室内引出的中国经济的演变和思考。
理想主义。
更多是通过问题的方式做进行提问的操作。
中国政府体系,政府文件改革制度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关于,介绍中国政府的时候,可以和明朝的政府官职和行政体系,一一对应起来。
1、政府治理特点:
现代的中国政府五级管理体系,中央-省-市-县区-乡镇。延续历史上的三级体系,中央-省-郡县。政治体系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层层复制”,其中,中央的主要政治架构,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其中省、市、县三层复制,就是所谓的“四套班子”。
条条和块块的关系,条条表示,比如中央政府有财政部、省政府有财政厅、市县政府有财政局等。这种从上到下的部门垂直关系,被称为“条条”
拿县教育局来说,既要接受市教育局的指导,又要服从县委、县政府的领导。通常情况下,“条条”关系是业务关系,“块块”关系才是领导关系,因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可以决定人事任免。
官僚体系的特点:科举选拔出的官僚,既为政治领导,也为道德表率,不仅是政治体制的核心,也是维护国家和社会统一的文化与意识形态载体。这一体系的三大特点延续至今:1)官员必须学习和贯彻统一的意识形态;2)官员由上级任命;3)地方主官需要在多地轮换任职。在维持大一统的前提下,这些特点都是央地关系平衡在人事制度上的体现。
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观点就是,在任何体制下,权力运作都受到两种约束:1)做事的能力及2)做事的意愿。前者取决于掌握的资源,后者取决于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必自责,更多情况下,你的做事能力取决于你手里面的资源。
2、规模经济
按照经典经济学的看法,政府的核心职能是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比如国防和公园。这类物品一旦生产出来,大家都能用,用的人越多就越划算——因为建造和维护成本也分摊得越薄,这就是“规模经济”。人口多,容易形成规模经济,人口密度比较大的时候,比如深圳市这边的公园就特别多,主要是单位面积上的居住人数多了,公园所使用的人数多了,人均成本就容易下来。另外,对于手机行业,一旦形成规模经济,同样是会把价格降下来。
实行规模经济的前提是,统一的硬件和软件非常重要,秦在统一六国之后,立刻进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的改革。
理解规模经济,也能帮助理解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分工上的一些差异。国防这类属于国家级别的规模,就全部是由中央进行负担,而中小学教育受制于校舍和老师等条件,规模经济较小,主要覆盖当地人,所以硬件和教师支出大都归地方负担。同时,学生的教材这些是由教育部统一制定,教育部门投入很多资源,不受物理条件的限制,外部性相对强一些。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