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二)

6、软件生存周期及其模型是什么?

软件生存周期(Software life cycle)又称为软件生命期,生存期。是指从形成开发软件概念起,所开发的软件使用以后,知道失去使用价值消亡为止的整个过程。一般来说,整个生存周期包括计划(定义)、开发、运行(维护)三个时期,每个时期又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明确的任务。

周期模型(典型的几种):

  • 瀑布模型
  • 快速原型模型:快速原型模型允许在需求分析阶段对软件的需求进行初步而非完全的分析和定义,快速设计开发出软件系统的原型,该原型向用户展示待开发软件的全部或部分功能和性能;用户对该原型进行测试评定,给出具体改进意见以丰富细化软件需求;开发人员据此对软件进行修改完善,直至用户满意认可之后,进行软件的完整实现及测试、维护。
  • 迭代模型:迭代包括产生产品发布(稳定、可执行的产品版本)的全部开发活动和要使用该发布必需的所有其他外围元素。在某种程度上,开发迭代是一次完整地经过所有工作流程的过程:需求分析、设计、实施和测试工作流程。实质上,它类似小型的瀑布式项目。RUP认为,所有的阶段都可以细分为迭代。每一次的迭代都会产生一个可以发布的产品,这个产品是最终产品的一个子集。

生命周期阶段:

  • 软件计划与可行性分析
  • 需求分析
  • 软件设计
  • 编码
  • 软件测试
  • 运行与维护

 

7、什么是软件测试?软件测试的目的与原则

在规定的条件下对程序进行操作,以发现程序错误,衡量软件质量,并对其是否能满足设计要求进行评估的过程。

软件测试的目的:

  • 测试是程序的执行过程,目的在于发现错误
  • 一个成功的测试用例在于发现至今未发现的错误
  • 一个成功的测试是发现了至今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
  • 确保产品完成了它所承诺或公布的功能,并且用户可以访问到的功能都有明确的书面说明。
  • 确保产品满足性能和效率的要求
  • 确保产品是健壮的和适应用户环境的

软件测试的原则:

  • 测试用例中一个必须部分是对预期输出或接过进行定义
  • 程序员应避免测试自己编写的程序
  • 编写软件的组织不应当测试自己编写的软件
  • 应当彻底检查每个测试的执行结果
  • 测试用例的编写不仅应当根据有效和预料到的输入情况,而且也应当根据无效和未预料到的输入情况
  • 检擦程序是否“未做其应该做的”仅是测试的一半,测试的另一半是检查程序是否“做了其不应该做的”
  • 应避免测试用例用后即弃,除非软件本身就是个一次性的软件
  • 计划测试工作时不应默许假定不会发现错误
  • 程序某部分存在更多错误的可能性,与该部分已经发现错误的数量成正比
  • 软件测试是一项极富创造性,极具智力的挑战性的工作

8、软件配置管理的作用?软件配置包括什么?

软件配置管理(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SCM)是一种标识、组织和控制修改的技术。软件配置管理应用于整个软件工程过程。在软件建立时变更是不可避免的,而变更加剧了项目中软件开发者之间的混乱。SCM活动的目标就是为了标识变更、控制变更、确保变更正确实现并向其他有关人员报告变更。从某种角度讲,SCM是一种标识、组织和控制修改的技术,目的是使错误降为最小并最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

软件配置包括如下内容:配置项识别、工作空间管理、版本控制、变更控制、状态报告、配置审计

9、什么是软件质量?

概括地说,软件质量就是“软件与明确的和隐含的定义的需求相一致的程度”。具体地说,软件质量是软件符合明确叙述的功能和性能需求、文档中明确描述的开发标准、以及所有专业开发的软件都应具有的隐含特征的程度。 影响软件质量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是从管理角度对软件质量的度量。可划分为三组,分别反应用户在使用软件产品时的三种观点。正确性、健壮性、效率、完整性、可用性、风险(产品运行);可理解性、可维修性、灵活性、可测试性(产品修改);可移植性、可再用性、互运行性(产品转移)。

 

10、目前主要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是什么?

白盒测试:逻辑覆盖、循环覆盖、基本路径覆盖

黑盒测试:边界值分析法、等价类划分、错误猜测法、因果图法、状态图法、测试大纲法、随机测试、场景法

posted @ 2021-01-04 09:09  渡赢  阅读(6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