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还是个“信任”问题!

    七八月份是很多人合同到期的时间,也是很多新人进场的时间,所以这段时间我感觉有很多直接或间接关于这方面的讨论,也应该有。有提工作为兴趣的,有提工作为更高回报的(大概就是指薪酬)。然后当事人在讨论中进行着选择,跳与不跳,如何舍得。我静下心来认真的想,其实如果出现犹豫、就是因为对现有雇主或未来雇主的“信任”问题。这种情况在离开或应聘小公司时显得尤为明显。

    我用最近的亲身经历给大家提供参考。三四个月前,我与其他两个较要好的同事一同面临两年的合同快到期的问题:是续约,还是离职?我们仨是比较幸运的几份子,选择权在自己手里;那些没有选择权的哥们早在去年年底或是今年年初(中国年为界),已经被公司“请离”了。我略显特殊,我在三月份左右调到了新的开发组,否则,大概我也是风暴洗礼后的落水海鸥了。

    我们几个时常,或者说在这个当口变得非常喜欢在一起吃吃饭、聊聊天,甚至喝点酒。一起说些什么呢?就像那些饶舌的妇人,公司里的家长里短、陋习弊端。这种私下里的讨论,你会发现通常会非常有激情,因为彼此都是熟识并且可信任的人,几乎无所不谈,毫无避讳。其结果是,加入公司时,公司留给我们的很高的“印象分”已经所剩无几,俨然我们从两年前的优生班变成了两年后的普通班,甚至差生班!

    公司的好坏优劣反应了什么问题,反应了公司高层、中层等各个管理层次的信誉度。他们俩颇有些义愤填膺,都表示坚决不能再待下去了,都对混乱的项目管理现状极其的不满。果然,两位大侠相继非常男人地提出辞呈、走人。

    一个月后,其中一位加入了深圳的一家著名IT明星企业;另一位,在跟我最后一次联系时,貌似还在上海寻找新的雇主。

    我早晨偶尔会在QQ上与深圳的哥们打声招呼,偶尔也问一下:现在是不是爽多了?答:屁,他妈跟以前一个样!哦,原来天下乌鸦一般的黑。

    不能说我没尝试过换份工作,但一直窝在原位的原因是,我不确定未来的雇主会是个更好的选择,更重要的原因是,现所处的团队虽然管理上需要完善,但人文上已经很到位,没做过任何下三滥的事(克扣工资等)。就像对国家改革要充满信心一样,本质上大家都想做好,只不过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对公司而言,对内追求的应该就是“相对”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制度。

    前段时间,我正着手换个房东,原来的屋子如果能尽快转手、我就能尽快搬到新家,提前适应。出门找新住处的时候遭遇了两位研究生,其中一位也是做软件的,在某电视台做模拟系统;另一位还是学法律的,但工作还没着落。两人希望找个合适的地方合租。我那房子不错,适合两人。同室离开后,我便感觉屋子太空旷了,关键一个人看似付两个人的房钱,身心不爽。大家很聊得来。

    第二天我把他们介绍给了我的房东阿姨(上海的叔叔好像通常只是辅助,做体力活、打扫屋子等,不做决定),他们也聊得不错;然后中午我请客、三人吃了顿便饭,毕竟同龄人,大家聊得很欢,说好一星期后各自搬家。

    最终,他们放了我老房东的鸽子,没有哪怕提前一天打声招呼,非到房东主动打电话问!看上去,好像我也放了错误,因为人是我介绍(推荐?)的,而且因为是我介绍,老房东居然连押金都没收!

    我已经搬到了新家,老房东打了我电话,我直接去了他们家,她和我都对这两个研究生发了几句牢骚,但事情已然发生了。我前一天上午刚搬走,下午叔叔就认真地打扫屋子、给地板打蜡等等,阿姨打完半天牌后,晚上还跟我把账都结清了!我本以为我赔点钱,这二老心里要舒坦些,叔叔对着阿姨开口了:“侬不要说了呀,事情到了这一步,侬就是一棍子把小Q(指我)打死也没有用了啊!算了吧,算了吧!”阿姨让我去吃饭,这事以后大家都多注意就可以了。

    “信任”这东西绝对是“钱”之外的。

    我那离职的两个哥们,待遇都不低(相对我们的工龄以及我认识到的行情而言),并且都知道即便离开了,新单位给的不仅可能不会多,甚至还更少!但为了找一个更为知心的“队长”,一个更为称心的团队,他们宁愿冒这个风险去试试。我嘛,对小公司存在疑虑,对大公司则像是攀高枝,便至今抱着希望留了下来。但当有公司内部的其他开发组邀请我时,我偶尔倒也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因为这个别领导我都认识,比较信任。

    所谓“信任”,到底考虑了哪几个点?我草率的分析,首先是技术,其次是为人,最后是待遇。

    一个人技术上功底深厚,那么他在招人时,极有话语权。很多网友的文章里都提到、要加强自身的技术修养,以防止变成了那匹被杀的拙马(引自为将来的薪水而工作,为兴趣而工作)。而实现这个追求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人伴贤良”,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对应的,“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当一个人技术上比较自信时,那么他势必会追求领导对自己的人文关怀,希望在公司有家的感受,希望团队的成员之间,有亲人般的融洽。这主要表现在除了本职工作外,其他方面自己能够非常放心的托付给其他人,完全不会为琐事所累。而小公司,通常软环境极其恶劣。什么“义务加班”、“恶意试用期后解雇”、“克扣军饷”……古人有“小人”之称谓,我看不妨有“小公司”之称谓。

    最后,谈我理解的“待遇”。一般将“待遇”解析为“薪酬”,即“现金”(薪),“地位”(酬)。好的公司,人文关怀做的好的话,员工可以不关注工资,他完全有理由相信、公司给我的就是市场价,甚至还有过之,我所要做的就是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而地位,要视一个人的野心与公司的业务发展。当有新人加入的时候,老员工跟着升迁我觉得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关键看个人的心态,以及领导对你的重视。为了“地位”而跳动的人,我相信是个人职业追求的最高境界。比如老赵,我相信他从大片主角、到小片的“导、编、制、演”全能(引自Cat Chen为将来的薪水而工作,为兴趣而工作中为老赵的前世今生做的简短说明),不过是期待在更高的层次上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

    想起一件事,应该是去年年底,老赵发了篇招聘的帖子,当时自己确实心动了。可因为正在忙一个全新的内部管理系统,加之后来发现价钱有点难为情,就作罢了。

   上上周,公司做了一次有关产品的半天培训,好像是一位来自微软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带着他的一本卖得很火的书,给我们做了一次提纲挈领的讲解。我最大的收获是,公司的制度设计非常重要,产品的流程设计、人事的制约关系……没有哪一项里面不透露着智慧、科学。还引用了很多牛逼教授的论点(欧美的),虽然我一个都没记住,但至少给了我一个直观感受:公司活动是极其复杂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存在问题,一个公司就很难走得长远!

    前天,我跟老张说,这两年我跟着微软跑,我就悟出了一个道理:技术无所谓新旧,技术只要实用、适用就好。后来我也发现很多网友有类似观点,在公司里,决定成败的不会只有“技术”,还有很多商业上的考究(在大陆,更多讲的是“关系”)。那我们就找出那个所谓决定成败的因素来,我考虑来思考去,发觉是“诚信”。

    站在考察别人时的角度,那就是“信任”。是否信任一个人或组织,有多信任一个人或组织,直接决定了你会不会愿意与之合作,并为之付出。

    站在被别人考察的角度,那就是“诚信”。是否言行一致,是否真诚地、热情地期望着双方互赢,直接决定了你的人心得失。

    回到上文提到的培训,他还提到了一个关键词:“品牌”。何为品牌?盖不过“信”尔!

    前几篇文章,我似乎有告诫过新人,不要过于相信小公司的承诺云云,究其原因,也大概是,在一家企业没有获得员工普遍的现身说法式的好感之前,一切说辞都是“可能”靠不住的;没有适当的押金,就会有很大的风险被放鸽子。而公司给予员工的“押金”是什么呢?每个月固定发放的“工资”呀!

    我相信绝大多数网友工作不会只为了钱。钱不过反应了一家企业的实力以及他对你的态度,而你的工作表现是对他的回馈。对企业来说,他会反过来看这个问题。

    又想起一件事,公司里有牛人,就不一定使得你成为牛人。牛人有时非常忙,忙得根本没时间搭理你;这跟那些牛逼教授身下的学生很像,尤其同学还很多的时候,老板总在赶场子,那你只能对外强颜欢笑,做出深受老板教导的样子,其实多数情况下自娱自乐罢了。我龌龊地联想到了老赵的公司:)。

    什么样的单位是合适的呢?一个著名的大公司,有完善的员工培养计划;或者一个小公司,但有牛人镇守,并且能和他亲密合作。否则,你如何放心地将自己交给一家公司?说到底,还是个“信任”问题!

posted @ 2009-07-19 12:29  陛下  阅读(2522)  评论(3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