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态
多态(Polymorphism)按字面的意思就是“多种状态”。在面向对象语言中,接口的多种不同的实现方式即为多态。引用Charlie Calverts对多态的描述——多态性是允许你将父对象设置成为和一个或更多的他的子对象相等的技术,赋值之后,父对象就可以根据当前赋值给它的子对象的特性以不同的方式运作(摘自“Delphi4 编程技术内幕”)。简单的说,就是一句话:允许将子类类型的指针赋值给父类类型的指针。多态性在Object Pascal和C++中都是通过虚函数(Virtual Function) 实现的。
概念
多态指同一个实体同时具有多种形式。它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OOD)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果一个语言只支持类而不支多态,只能说明它是基于对象的,而不是面向对象的。C++中的多态性具体体现在运行和编译两个方面。运行时多态是动态多态,其具体引用的对象在运行时才能确定。编译时多态是静态多态,在编译时就可以确定对象使用的形式。
C++中,实现多态有以下方法:虚函数,抽象类,重载,覆盖。
作用 把不同的子类对象都当作父类来看,可以屏蔽不同子类对象之间的差异,写出通用的代码,做出通用的编程,以适应需求的不断变化。
赋值之后,父对象就可以根据当前赋值给它的子对象的特性以不同的方式运作。也就是说,父亲的行为像儿子,而不是儿子的行为像父亲。
举个例子:从一个基类中派生,响应一个虚命令,产生不同的结果。
比如从某个基类继承出多个对象,其基类有一个虚方法Tdoit,然后其子类也有这个方法,但行为不同,然后这些子对象中的任何一个可以赋给其基类的对象,这样其基类的对象就可以执行不同的操作了。实际上你是在通过其基类来访问其子对象的,你要做的就是一个赋值操作。
使用继承性的结果就是可以创建一个类的家族,在认识这个类的家族时,就是把导出类的对象当作基类的对象,这种认识又叫作upcasting。这样认识的重要性在于:我们可以只针对基类写出一段程序,但它可以适应于这个类的家族,因为编译器会自动就找出合适的对象来执行操作。这种现象又称为多态性。而实现多态性的手段又叫称动态绑定(dynamic binding)。
简单的说,建立一个父类的对象,它的内容可以是这个父类的,也可以是它的子类的,当子类拥有和父类同样的函数,当使用这个对象调用这个函数的时候,定义这个对象的类(也就是父类)里的同名函数将被调用,当在父类里的这个函数前加virtual关键字,那么子类的同名函数将被调用。
例子 在C++中:
class A {
public:
A() {}
virtual void foo() {
cout << "This is A." << endl;
}
};
class B : public A {
public:
B() {}
void foo() {
cout << "This is B." << endl;
}
};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A *a = new B();
a->foo();
if(a != NULL)
delete a;
return 0;
}
这将显示:
This is B.
如果把virtual去掉,将显示:
This is A.
前面的多态实现使用抽象类,并定义了虚方法.
在java中:
多态,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最核心的特征。多态,意味着一个对象有着多重特征,可以在特定的情况下,表现不同的状态,从而对应着不同的属性和方法。从程序设计的角度而言,多态可以这样来实现(以java语言为例):
public interface Parent {
public void simpleCall();
}
public class Child_A implements Parent{
public void simpleCall(){
//具体的实现细节;
}
}
public class Child_B implements Parent{
public void simpleCall(){
//具体的实现细节;
}
}
//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实现
然后,我们就可以看到多态所展示的特性了:
Parent pa = new Child_A();
pa.simpleCall()则显然是调用Child_A的方法;
Parent pa = new Child_B();
pa.simpleCall()则是在调用Child_B的方法。所以,我们对于抽象的父类或者接口给出了我们的具体实现后,pa 可以完全不用管实现的细节,只访问我们定义的方法,就可以了。事实上,这就是多态所起的作用,可以实现控制反转这在大量的J2EE轻量级框架中被用到,比如Spring的依赖注射机制。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