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研究了人类认知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并把这样的研究叫做“形而上学”(metaphysics)。亚里士多德建立了“存在”的范畴系统(system of categories),包含的范畴有:substance(实体), quality(质量),quantity(数量),relation(关系),action(行动),passion(感情),place(空间),time(时间)。亚里士多德的研究可以看作是ontology的起源。实际上,如前所述,ontology是形而上学的一个分支。

到了中世纪晚期,人们树立了符号(symbol)的概念,即认为事物的名称并不是事物本身,只不过是引用事物的词而已。实际上,现代物理学中的概念或范畴的符号表示就是以这种观念为出发点的。在现代物理学中,采用不同符号来表示物理世界的各种特征(如,速度的符号为V,长度的符号为L,能量的符号为E,等)。

康德(Emmanuel Kant,德国哲学家)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仅仅由事物本身决定,也受到人们对于事物的感知或理解的影响。他从主观认知的角度建立了范畴框架:

康德对于范畴框架的研究,为ontology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1年,尼彻斯(R. Niches,美国计算机专家)等提出了一种构建智能系统方法的新思想,他们认为,构建的智能系统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部分是Ontologies,一个部分是“问题求解方法”(Problem Solving Methods,PSMs)。Ontologies涉及特定知识领域共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它是静态的知识,而PSMs涉及在相应知识领域进行推理的知识,它是动态的知识,PSMs使用Ontologies中的静态知识进行动态的推理,就可以构建一个智能系统。这样的智能系统就是一个知识库,而Ontologies就是知识库的核心。

这种思想使得ontology在计算机科学中引起了极大关注。

 

返回ontology 目录

posted @ 2007-07-05 10:53  心内求法  阅读(41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