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第三模块

想着随便写点什么留给以后的我看看,就闲聊一下生态行为吧(雾
我的笔记内容大部分来源于麦子老师的课,自认为他讲的我大部分都做了笔记,没讲的就不会了(写到这突然发现集合种群理论公式没补)

聊聊关于这部分的考题,由于目前做的都是模拟卷,难以猜测联赛的卷子难度到底如何,比如说之前有一题考了标志重补的施夸贝尔法,麦子的课讲了公式和例题的就很不错
而那道题组给了材料,非常迷惑的扣了几分

讲卡方适合度检验的时候,麦子让学生算卡方值,我觉得不就套公式直接算吗,但是数据有点多就敲了好久计算器,结果第一个坑就踩了
我很不服气啊~马上暂停视频又算了一遍结果踩了第二个坑,一共就4个坑好像我算了3遍

考人名定律真的不知道出题人能出多偏(可能是我太菜了bushi
但是呢,课内容还是很全的!大部分时候你能感觉到这出题人就是围绕这课出的卷子,特别是机构卷

现在我们的模拟卷很多都是往年国集的学生出的,这时我们要提起一位故人,那天刷了一套汇智的综合卷,出题和解析都是一个全国第8的高三学生出的(意思是我们查到这人国集,网上说的)
可是你敢信这人说牙齿和硬鳞不是同源结构!我宁可信这人没检查,或者说我起猛了//不是是盾鳞我脑子也抽了,已经忘记选项是哪个了

很多知识放文献题考,比如说昆虫、植物的抗寒生理,问你给你一些看似没用的图问你这个动物是属于耐受冻结还是什么的现在也没搞懂(做了2个差不多的题结果两种动物相反,我全错)
还有一个自私牧群理论,经典的是在空间尺度上的,应该是猴辅导这个寄机构出了个时间尺度上的,当时选了个上行还是下行调节

还有一次啊,考了个关于葛洛格定律,考完查资料发现屑出题人选了个文献拿来出题,有个选项不看原文献真的不敢选

葛洛格规律是一条生态地理学法则。该定律指出,越靠近赤道地带湿润气候下生活的恒温动物,其体内生物色素越多,体表颜色越深。//度娘
葛洛格定律,即生活在温暖地区的动物外表颜色较深,而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动物外表颜色较浅。在哺乳动物中,深色皮肤和毛发被认为可以抵御有害紫外线,而紫外线在阳光照射的赤道地区更丰富。在鸟类中,深色羽毛中特有的黑色素似乎能抵御细菌侵扰。//出题人选的文献

我的笔记上记得是温暖湿润,寒冷干燥,就是说温度和湿度绑定了,emm忽然发现我找的这篇文章是转载而不是原文献

过去几年,Delhey领导了一项推翻并用更准确理论替代葛洛格定律的运动。他说,长久以来,葛洛格的著作就被混乱和疑云所包围,部分原因是1833年他在书中列出的数据‘非常密集且写得糟糕’。
2020年12月初,Delhey及3位同事在《当代生物学》发表了对田力和Benton的回应。他们的主要观点是葛洛格定律把温度和湿度混为一谈。潮湿的环境使植物生长茂盛,为动物躲避捕食者提供了荫蔽。因此,动物在潮湿的地方往往以更深颜色伪装自己。Delhey说,许多温暖的地方是潮湿的,但也有既潮湿又凉爽的,比如塔斯马尼亚的森林,那里有最黑的鸟类。
Delhey认为,如果控制湿度,葛洛格定律就会被推翻,因为变暖会导致动物颜色变浅。冷血动物尤其如此。昆虫和爬行动物依赖外部热源——在寒冷的地方,它们的深色外表有助于吸收阳光。在温暖的气候中,这种需求就没那么急迫,它们的颜色最终会变浅。
田力和Benton对学术澄清表示欢迎。作为对Delhey的回应,他们引用了一些案例,证明自己对温暖气候下动物颜色变深的预测是正确的。比如,芬兰的猫头鹰要么是黄褐色的,要么是浅灰色的,后者可以作为雪地伪装。但随着芬兰积雪减少,黄褐色猫头鹰的数量从20世纪60年代初的12%增加到2010年的40%。
但两位古生物学家承认,当温度和湿度都发生变化时,对气候驱动颜色效应的预测变得尤为棘手。气候模型预测亚马孙河流域将变得越来越炎热和干燥,各方一致认为这将使动物颜色变浅。但是北方的西伯利亚森林可能变得更热更湿,在这种情况下,温度和湿度的预测是矛盾的。Benton说,与物理或化学不同,生物定律不是绝对的,它不像地心引力。

关于这个题目回头有空再看看选项,好像是拿了这个“热黑化假说”来考,还用了鸟的例子
好像题目说这个规律适用于鸟类的,总之一眼看出来就是拿这篇文章出题

posted @ 2023-04-22 22:37  hlsc28910  阅读(60)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