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AI术势
"术是道的具现,道是术的规律" ——佚名
本月无事,所谓一些库的入门指南懒得去写,去参与更深一步的论术也无从下笔,不愿荒废掉每月一次的内视总结,索性就以ai门外汉的身份写一写对ai的理解与未来的趋势,想到哪就写到哪
23年gpt诞生,传播到国内后就有了大量聚合类平台,而后某些人/团体认为这是ai的最终发展形式,纵向来看,国内外某些ai为了抵冲成本,率先发起ai付费服务。横向来看,国内某些已有留存量的公司则开启了聚合类ai的试水,更有甚者开启了token计价(此情景至今也有),依托的是大部分人没有梯子看不到外面的世界这一缘故(针对国内特殊情况)
24年国内各大企业开始下场角力,你方唱罢我登场(也见识到了各类人工智障)
25年初,deepseek横空出世,对其原理了解不多,但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说,与别的ai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展示了推理过程,尤其在可以自我修正这一点上可以说已经初具高级工业革命的雏形。
在此期间,既看到了某个ai爆出蒸馏国外大模型数据的慌乱,也有看到某ai先付费后免费最后全面基于某开源模型的窘态(谁说开源的就比不过私域付费的?头给他打歪)。
AI,本质上是大量数据基于指令的概率体现。
讲到这里,突然想到前阵子发生的一件事:
前阵子心血来潮买了一本deepseek实战指南,除去前几章的手摸手教学外,其余通篇都是讲如何定义一个合适的指令用于实现各类AI+需求 , 看完后内心复杂,最大的感受就是小钱钱又打水漂了—— 当前技术爆炸的时代,所谓论术的书没必要再去消费,把握住事物的道方可举一反三。
尝试想象这个场景:
一个渔夫,某时某刻在某地打鱼,也许今天捕了一网a种类鱼,也许今天捕了一网b种类鱼,但总会有,只是种类的区别或者个数的区别,但总归有。
这个例子里,大海类比大模型,网是指令,而鱼本质上就是ai的反馈,这三者中,网是对于使用者来说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是约束,是范围,是限定条件,只有在指令正确且合理的情况下,才可以真正让ai给出适合的反馈,也可以尝试下展开多个对话询问同一个问题,反馈并不完全一致,这是由于ai在推理过程中所引用的数据并不一致导致。
想要捕获到合适的鱼,就要学习下网的时机和相关技术。
大模型支持长文本的能力,使得ai可以基于上下文处理更多复杂的问题,想要将ai调教成更适合自己的模样,本质上就是要对prompt进行合理可控的设计。
一个用于处理复杂问题的prompt,总体来说由角色扮演,目标定义, 输出限制构成,详细的自不必提。
但是如果all in ai的话,谁又能记得住那么多指令,谁又能针对某些特例特意学习某些指令?
不如交给ai吧!
一句话: 描述具体需求,由ai给出合适的prompt。
长期以来人与ai的关系总是如此:人类作为目标提出者与反馈的接收者,对ai做出某些指令,ai作为目标的执行者,在给与推理后将数据反馈给人类,这是一个两者双向的过程,但是受限于人类的自然思维与ai本质的机械理解逻辑,想要从ai得到正确的答案总是会有些吃力,假设使用此方法,则可大幅提升对话质量。
(越来越喜欢纯函数了,感觉万物都可以纯函数)
举个栗子或许可以理解:想要开垦土地,使用锄头或许是一种办法,但是用耕地机效率更快且质量更好。
原理就是将第一个大模型作为输出prompt的工具的工具,第二个模型作为真正输出prompt的工具,以此类推。慢慢理解,请你理解
好在当今已有类似的产品用于上述的逻辑实现,如coze
让工具生产工具,是地球几次工业革命的本质。让ai来指导ai,这也是未来的趋势,本质上也是工业革命的高级显化形式。
而在未来,正确的描述将比正确的事更重要,如何定位人类自身在这场变革中的位置,也将是一件争议满满的事。
2025年8月,腾讯发布了一款智能IDE,一行指令实现了一个浏览器插件项目,亲测可用。看了项目源码后,忧虑更甚。
上面都是编的。

以上。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