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模型构架分析
| 
 | 标准五层协议结构 | TCP/IP协议四层结构: | 功能 | 每层功能概览 | 
| ↓ ↓ ↓ ↓ ↓ ↓ 依 次 加 首 部 向 下 运送!再 向 上 拆 解 传 输! | 应用层 
 | 在用户空间利用进程交互实现,为应用进程规定并提供相关通信的细节。 数据单元:报文 | 针对每个应用的协议: 电子邮件协议->SMTP (client/server模式) 远程登录协议->TELNET (C&S模式) 文件传输协议->FTP、HTTP (超文本协议) | |
| 传输层   | 管理通信双方两节点间的数据传输,确保数据被可靠地传送到目标地址 传输单位:报文段、用户数据段 | TCP: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 UDP:无连接、最努力的传输 | ||
| 网络层   | 负责地址管理与路由选择,将运输层产生的报文段加上首部封装成分组(IP数据报),选择合适的路由进行分组交换传送。 传送单位:IP数据报(分组) | ICMP、IGMP网际协议 IP协议 
 | ||
| 数据链路层 
 | 负责物理层面节点间互连的数据帧传输,如物理地址寻址(MAX)、数据成帧、流量控制等 (IP数据报加首部成帧) 传输单位:帧 | ARP地址解析协议 帧中继 | ||
| 物理层(TCP/IP不包含此) 
 | 
 提供传输的物理媒介,实现比特流传输 单位:比特 | RJ-45、RS-232等物理接口协议 | ||
没有哪个单一网络适用千万用户需求,所以需要网络中间设备相连!
物理层: 网线、中继器(转发器,物理连接)、集线器(多端口中继器,物理中继放大、分发)
数据链路层:网卡(链路层+物理MAX地址)、以太网交换机(MAX地址进行数据转发)、网桥(桥接器、实现不同链路层的互连)、网络适配器(作用于链路层+物理层连接)
网络层: 路由器(根据IP地址进行信包转发,不同网络、段间信息交换),利用路由器及IP协议相连,将性能各异的不同网络连成统一的网络,形成虚拟互联网络。
运输层(传输层):网关,为应用层提供逻辑通信
应用层:网关,
一个思维逻辑流即可!!包括每层任务、传输单位的变化、涉及到的协议、中间设备类型即可。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