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网 | 网络体系结构的思考

自美国国防部1969年创建ARPANET以来,网络的科学与技术不断发展,网络的体系结构也经历了ISO的OSI标准和TCP/IP标准。有趣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确定的标准却并未成为事实上的标准,在这一“事实标准”的背后,市场的影子若隐若现。然而在学习中,一般将TCP/IP的网络接口层拆分为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因此学习中以五层网络结构为研究对象。(原因不详,期待讨论)

五层网络结构自上而下分别为: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应用层的任务就是需求-协议-实现。
将需求以协议的形式确立,例如邮件使用SMTP、POP3协议,文件传输使用FTP协议,远程登录使用TELNET协议,超文本数据传输使用HTTP协议。(以上常用的应用所使用的运输层协议都是TCP协议,是可靠的、面向连接的)
进程必须按照相应的协议实现相应的功能。

运输层(transport layer)

运输层传输报文段(TCP)或用户数据报(UDP)。运输层的任务是为应用进程提供端到端的逻辑通信(而网络层是主机到主机的逻辑通信),具有复用、分用技术(使用同一传输层协议而不出现混乱),进行流量控制(发送快慢)和拥塞控制(时延带宽积限制了单条信道的数据容量、网络利用率过高会使时延急剧增大),对报文的首部和数据进行差错检测(而网络层只对首部进行差错检测)。
运输层的两大协议:TCP(传输控制协议,连接、可靠)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不连接、不可靠、尽力)。

网络层(network layer)

网络层传输IP数据报。网络层的主要协议是IP协议,因此网络层也被称为网际层、IP层。网络层选择合适的路由实现主机到主机的逻辑通信,将运输层下发的数据(报文段、用户数据报)分组,产生IP数据报。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数据链路层传输帧。数据链路层按照协议将网络层下发的分组(IP数据报)组装成帧【包括IP数据报的内容及相关控制信息(地址信息、同步信息、差错控制信息等)】,在相邻的结点之间传送。接受数据后能够判断出帧的首尾,并提取出数据部分上传网络层。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物理层传输比特位。物理层协议规定了传输媒体接口的相关特性,如机械特性(接线口的形状、尺寸,线的股数、排列等),电气特性(电压范围),功能特性(电压的意义),过程特性(不同功能的事件出现顺序)。
具体使用何种介质并不属于物理层的内容。(俗称第0层)

其他

TCP、IP是因特网中最重要的两个协议,然而TCP/IP并非特指两个协议,而是指因特网所使用的整个TCP/IP协议族。

PDU指协议数据单元,来源于OSI/RM,但被其他非OSI标准接受并使用。SDU服务数据单元,SAP服务访问点。

 


计网第一章考试重点:

  1. 因特网的组成:核心和边缘,所使用的技术及比较。
  2. 报文、首部、分组、包、包头。
  3. 各种性能的含义。发送速率和传播速率的区别。时延带宽积含义及计算。信道、网络利用率的高低与时延的关系D=Do/(1-U)。
  4. 协议的概念。
  5. 网络体系结构(一个网络系统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
  6. abbr: ISP, AN,WAN, MAN, LAN,PAN, C/S, P2P,OSI/RM,PDU,SDU,SAP。
posted @ 2017-12-17 10:21  leizhao  阅读(43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