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掌握太极拳

关于太极拳的眼法,各家太极拳书上都有描述,以“眼看某手,眼看某拳”“眼看前方,眼看后方”居多,有的则强调“神聚于眼”“眼为心之苗”等等,这些都讲得 不错。细想一下,又觉得讲得不具体,似乎有隔靴搔痒之感。所以有些人认为书上讲的大都未交待清楚,不好掌握,甚至发生争论。当然,眼神的表现到底如何描 述,确实也是很难写的,一两句话是不能表达清楚的。
           
我 认为打太极拳(包括各家拳种),如果没有眼神,就不能叫拳,干脆叫什么操或什么舞。太极拳的精髓在精气神,精气神的体现主要在眼法上。虽然有的书对眼法的 要求讲得不够具体,但有些经典拳论却讲得非常清楚,如武禹襄《打手要言》中的“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讲得再清楚不过了。猛禽鹰隼在空中见到了 兔,俯冲下来逮兔子的时候,眼神是死死盯住兔子的,而且两只爪子抓住兔子的什么部位都要看清;猫在捕鼠时,先是缩身匍匐前进,两只眼睛是死死盯住老鼠的, 目光炯炯有神,到适当距离时,一纵就把老鼠逮着。试问,鹰隼不死死盯住兔子,猫儿不死死盯住老鼠,它们能捕到猎物吗?这就告诉了我们眼神眼法的重要性。
           
   
以 前我教学在讲到眼法时,只是讲望着某手或某手的前方,后来发觉这样讲还是“言不尽意”。我只好讲攻防意识,只有讲攻防意识才能在讲眼神眼法时做到“提纲挈 领”。太极拳的每招每式,不是用于进攻,就是用于防守,当你用拳打人的某个部位时,你必然要看着某人的某部位,这是人的本能。如果你要打某个人而这拳打出 去时又不看着某个人,那是不可能的。太极拳是实战中提炼出来的技击法,技击是主旨。虽然随着年代久远,拳势各有变化,演练目的有所不同,但眼法还是不允许 东张西望的。
           
   
陈 鑫说:“拳打五尺以内,三尺以外。”这是大体之数。拳谚“演练时无人似有人”,就是演练时假设自己面前有个敌人,他在和你交手,这个敌人不就在你面前三到 五尺之间吗?当然随着敌方手法、身法、远近的变化,眼神是有不同的。鹰隼在高空发现兔子及俯冲下来抓住兔子时,视线的远近也是不一样的。
           
   
我 曾要求学员观察我视线远近的差别,以“云手”为例,我的手在面前时,我的眼盯着手心,又把眼光放得很远,后来是眼看着手前才三到五尺之间,问他们我的眼神 有什么不同,他们一致认为看手心时呆板,看得太远时也没神,只有看手前方三五尺远时最神气。当然到底是三尺为好,还是五尺为好,要审势而定,不能“刻舟求 剑”,像《孙子兵法》讲的那样:“此兵家胜,不可先传也。

           
    打太极拳,不能像有些人那样垂帘养神,认为活动一下筋骨就行了,这是低要求。就太极拳的内涵来讲,拳理深邃,丰富多彩,它的技击作用、健身作用、医疗作 用、造型作用是熔于一炉的,相辅相成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投入越多,收获越大,前人的经验会使我们在练拳中少走弯路。

           
   
陈鑫论太极拳有云:“如关临白马,赵临长坂。”像关羽在白马坡单刀斩颜良那样,像赵云在长坂坡匹马单枪冲锋陷阵那样,眼明手快,迅猛无比,威风凛凛,所向披靡。这些壮举,还是眼神领先。


太极的呼吸:

太极拳神、意、气,是构成其内功的三大要素。其中气与呼吸法,既是练好内功,又是学好拳架的重要因素,它对整体技术的提高和身心健康至关重要。拳论说: “能呼吸然后能灵活”。那么,练拳时应循序渐进,分阶段修炼,掌握与运用好呼吸。
    一、自然呼吸阶段。 “自然呼吸”即人的本能呼吸方式。初学或习拳两三年者均应采取此种呼吸方法。修炼太极拳时,按自己平时的习惯,自然呼吸,不必受动作约束。动作时,当吸则 吸,当呼则呼,一切通畅自然。这一阶段意气形的技术特点是 “重形不重意”, “练形不炼气”。如过早的关注呼吸配合动作,易出现憋气,对健康和学动作不利。本阶段,应着重用心把握好动作规格,把动作学准确,将功架学扎实,打好形体 基础,这是学好拳的关键一步。
    二、意识介入呼吸阶段。是指在自然呼吸习拳的基础上,意识适当介入呼吸与动作的配合。本阶段,拳架应比较熟练,打拳完整协调,连贯圆活,和谐流畅不 “断劲”。这一阶段,意气形的技术特点是“以意导体”,“以体导气”,“开关利气”。形成“先外后内”,“以外导内”之拳势。这时,意识能够主导整体动作 的部分要素,大脑皮层可以兼顾呼吸运动,在意识的引导下,对一些简单和开合明显的动作以呼吸配合。呼吸时,采用“腹式深呼吸”方式,每式动作开始时吸气, 动作完成时呼气, 即“开吸合呼”。并在套路中逐步增加呼吸配合动作的比例。进而,按动作要领,反复修炼,以形体引导,促关节经穴开启,达内气流注,使呼吸与动作自然结合, 初步形成不完全的“拳势呼吸”(这时,意、气与劲、形还不够协调统一)。本阶段,仍不要太注重呼吸配合动作。正确的做法是,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水到渠 成。切记“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三、拳势呼吸阶段。 “拳势呼吸”是指呼吸与动作(肢体的展收、劲力的蓄发、攻防意识的表现等)紧密配合的呼吸运动,是习拳达到一定程度自然形成的一种呼吸方法。本阶段,动作 已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动作规范,已由“以外导内”,达“以内引外”的拳法要求。这一阶段,意气形的技术特点是“以意御气”,“以气运身”,“重意不重 形”。这时,意识已是主导整体动作各要素的主帅,在意识支配导引下,形成呼吸配合动作,动作导引呼吸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了“意到气到,气到劲随”、“内 外相合”,与神、意、气、劲、形相统一的,有序的完全拳势呼吸。呼吸要以鼻吸气,以鼻呼气或口鼻同时呼气,不可用口吸气;呼吸要深、长、均、细、缓;呼与 吸交换时,有个似停非停,似感弧形的短暂过渡。此时,呼或吸要柔缓、轻细、圆滑地自然换接。呼吸的基本形式是“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呼吸的基本规律是: 动作时肢体上举,后收时吸气,向下向前时呼气;胸腔舒张时吸气,胸腔收缩时呼气;随劲力蓄收时吸气,随劲力发放时呼气。在发明劲时,一般采用“腹式逆呼 吸”法,先借气蓄力,再以气催力。即结合肢体动作,吸气聚力于丹田;发力时,借助呼气催促,将内蓄的气感、劲力爆发出去。本阶段,以拳势呼吸为主, 自然呼吸为辅(起调节作用)。太极拳不是按呼吸规律编排的,呼吸与套路结构不可能处处相配合。练拳时,绝不能因动作而限制呼吸。应铭记“气以直养而无 害”。

走步九要:

拳论讲,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又说“五行运行皆在步,一身要基定于足”;拳谚也说“步不稳则拳乱”,这些都充分说明,走步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和先导。步法动,全身才能动;步不动,其他无从动。否则,定会被动失势。

  如何习练好太极走步?笔者体会,除加强基本功锻炼,提高腿部力量外,还应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起落要轻灵。这是步法的核心功夫。掌握好轻起轻落、点起点落、缓起缓落的步法原则。既要把握“猫步”中轻 灵、柔和、敏捷、无声无息、“软着陆”的特点,又要领会“迈步如临渊”时,思想高度集中,谨慎小心,轻缓、窥探,随时可以收回、迈出的精神。同时,还应匀 速、连贯、绵绵不断。否则,既会影响步法的任意互换,又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

  第二,落脚的方位要准确。这是检验拳式是否规范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每个动作都应按照基本要求,把脚落到应落 的位置。准则是“四正四隅”。即东、西、南、北四个正方向为基本方位;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与正东、正西方向线形成夹角45°者,为中间方位、为斜 方向。在四个斜方位中,还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套路行进方向线左或右,成夹角约30°者,称作“稍偏××”;二是夹角小于30°者,称作“偏×”,这是以 “八卦”“五行”来表示太极拳定势的方位,也是太极拳独特的人体空间定位坐标。既符合人体机理活动规律,又能使动作变换自如。因此,行拳时必须朝上述四个 正方向前进、后退,或某个斜方向斜进、斜退,不可偏离。如失于准确,则会造成“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错误。

  第三,提脚的高度要适中。原则是“进步宜低,退步宜高”。低是贴近地面,高为不超过踝骨。这就应特别注意步法转 换时摆胯的高度要适中,并保持一致。不能过高过低、忽高忽低。同时还应注意“上步脚跟铲地,退步脚尖先行”的原则。也就是说,进步时,前进脚脚跟先着地, 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退步时,后退脚脚尖先落地,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侧行步(横移步),前脚掌内侧先着地,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 实。

  第四,两脚间要保持一定的横向距离。间距的宽窄,应以便于身体重心转换为原则。也就是说,不论进步或退步,要使 身体重心尽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由原来的支撑脚转换到另一脚。一般的横向间距是:虚步10~30厘米,弓步20~30厘米(野马分鬃同肩宽),马步约为本 人2~3脚长。前后两脚一定不能站在一条直线上,或左右交叉绕步。并步时,两脚平行,间距10~30厘米,成小开步,不可靠的很紧或成“八字形”。

  第五,步幅大小要恰当。步大,进退摆放不能随机应变,容易被动失势;步小,不利于塌腰、落胯,内气下沉和重心稳定。

因此,脚步大小应以脚步舒展、重心稳固、不过前过后、迎送相当、转动灵活为宜。例如弓步,以一腿屈膝支撑、另一腿自然伸直为好,不可有任何勉强。习练者应结合个人情况,在实践中不断体悟、摸索,总结经验。

  第六,两脚要虚实分明。这既是太极拳运动中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对步法的一个基本要求。拳论 云:“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就是说,太极拳的每个套路,除起势和收势时两脚短暂平行站立外,其余动作无时无刻不在一虚一实、一实一虚的转换 中进行。习练者要靠意念的引导、姿势的开合、重心的移换、呼吸的配合来调整实现。具体做法是:以腰脊命门穴为轴心,腰向左转,身体重心移至左脚,成为支撑 脚,左脚即为实;右脚起辅助支撑作用,为虚。反之,腰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脚,成为支撑脚,右脚即为实;左脚起辅助支撑作用,为虚。二者交替进行。要防 止步不分虚实的“双重”现象和拖泥带水的散步式打拳。如此,手足才能得其用,攻防才能得其宜。

  第七,脚的运行路线要清晰,要走出弧形。走弧画圆是太极拳独特的运动方式。它以演练者的脊柱为轴心,手上有圆, 脚下有圆,进是圆,退是圆。各式各样的弧和圆贯穿于每个拳势之中。因此,不论进步或退步,两脚都应根据“先收后开”的轨迹运行。不可直来直去,有棱有角。 以弓步为例,不论左弓步或右弓步,都应先把后脚收于支撑脚的内侧,然后再向左(右)侧前方上步。倒卷肱则是先把前脚收于支撑脚的内侧,然后再斜向左(右) 侧后方45°角撤步。这样就自然形成“月牙形”或“弓背形”的弧形路线。

  第八,脚步要稳固。这是步型的核心,也是实现各种技法的保证。拳谚曰“迈步如犁行地,落地如树生根”;“腰如蛇 行,步如粘”。只有根基扎实,身体平衡,上肢、躯干才能灵活多变。这就要求习练者注意做好:(1)开胯圆裆,两腿对撑,扩大底面;(2)身体重心的转换只 能随步的变换而移动,步法不变,重心不能变;(3)换步前必须先换重心,只有在支撑脚控制好重心后,才能将另一脚提起;(4)支撑脚必须五趾抓地,全脚踏 实。切忌“掀掌”“拔根”减少支撑面。

  第九,脚的动作要与上肢动作密切配合,协调一致,一起进行。做到身随步走,步随身移。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 静。步到、身到、手到、眼到。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全身协调。不能步走身留或身走步留,各行其事,上下脱节。拳谚说得好:“步动身随手方到,打人动步方得 妙”。“手到脚不到,鬼也打不到;手脚一齐到,金刚也跌倒”。

  总之,太极拳的根基在脚,“先有好脚,才有好拳”。只有充分认识脚在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地位,经常注意桩功、行步锻炼,打好步型、步法基础,加强腿部支撑力和柔韧性,才能提高拳技水平




陈氏太极眼法:


世之有关太极拳之著作甚多,专论眼法之文章却寥寥无几。笔者不揣浅陋,试述于后,以求教于同道。

  一、眼为传心之官

  眼法是太极拳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心法、手法、身法、劲法等在某种程度上的 综合反映。陈式太极拳对于眼法的锻炼和运用特别重视。陈鑫说:"运行根于一心,而精神看于眼目,眼目为传心之官","一身精神所系之处","眼能视敌发之 色"(见《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长兴也曾指出:"观察在眼,变化在心"(见《太极拳十大要论》)。

  陈式太极拳是一种内功拳。"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四体从心而运,官骸皆悦顺从"是陈 式太极拳的一项重要原则,陈鑫说:"心一动,则眸子传之。"意欲向何处去,眼神先向心意预定的方向视之。内在心意稍有变化,"目光亦随之变换,身手步随目 光之动而转换"(见沈家桢、顾留馨《陈式太极拳》)。内在心意欲要向左,必先寓往右。表现在眼睛之中则目光须先向右视之,然后向左视之。目光的变换要在每 着动作变换之先,但又紧随动作的变换而不离其主要手或前手中指的转动。不论身法是"横竖颠倒,立坐卧艇"。还是前俯后仰,右右辗转,始终以"前手为的"或 以主要手为的。或平视、或上视、或下视之。不能"旁视"或"斜视"。陈鑫说:"旁视则神散,志亦不专"。眼法在套路演练中的正确运用,对于维持身体在连续 的运动中动态平衡和瞬间的静态平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光之变换,必须与手法、身法、步法、劲法的变化转换相一致,不能出现偏差。稍有偏差,就会破坏 身体在连续运动中的。平衡,出现一系列错误动作。如:动作趋干生硬挺霸之偏刚,或动作散漫无纪之偏散。上势和下势转关不灵,"一着自成一着,不能自始自 终,一气贯通"。每势之始,必以前手或主要手中指为的。每势之终,眼"必凝神注视"前手或主要手中指固定不移(或延展以远)。"待内劲徐徐运到十分充足, 下势之机跃跃欲动"之时,目光才能随着心意的变化而变换。太极拳至始至终,每着拳势之中定势的眼法皆是如此。

  正确运用眼法,在推手技击中十分重要。陈鑫说:"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手,传神者在 目。"心意的变化和眼神之变化,肢体的运动不可须臾分离。稍有分离,则"神散,志亦不专",这是推手技击中之大忌。目光敏锐,光兼四射,则心平气和,百骸 顺从,刚柔相济;目光迟纯,晦暗不明,则心燥气乱,

  百骸僵硬,偏刚偏硬。目光和面部神态之微小变化,则能透露出心意之变化。

  二、怎样锻炼眼法

  陈式太极拳眼法的锻炼方法,基本上可分为两部分:一是静功部分的锻炼方法;一是动功部分的锻炼方法。表现形式有:收、静、注、随、顾、瞪等。

  ①静功部分眼法

  静功部分的眼法,是以固定静止的姿式和固定的桩功等做为眼法的主要锻炼方法。经常练习可以有效的改善和提高视神经、眼肌肉的功能,对于恢复和增强视力有较好的效果。

  姿式:身体垂直站立,两脚尖朝前,距离约同肩宽,脚五趾轻轻抓地,脚心涌泉穴涵空,脚后 跟微用力踏实。术语称为"前后实,中间虚"。两膝关节微弯曲,身体重心在两脚之间。双手自然下垂,肘关节微屈,五指微微并齐,指尖向下,掌心向内,在身体 两侧自然分开,约为一拳到两拳之距离。

  锻炼要领:桩式要做到轻松自然,上下一条线。两膝关节弯曲不能超过脚尖,提胯圆裆,头 直,颈项松柔直竖(虚领顶劲》;头顶百会穴用意微微上领;牙齿轻扣,嘴轻轻闭合,舌抵上腭,下颏微微内收;面部神态自然,略带微笑,松肩垂肘,胸部微微内 含,两肩微微向内卷合,称之为"含胸拨背";两眼平视前方,不能出现眨动;内心保持安静,即心静用意,意守中丹田(小腹部位);神不外驰,意不外露,"凝 神静视"前方,使意识高度凝聚在目光之中,并表现出"空肃"之状。

  注意事项:初学者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五分钟,随时间推移,逐渐延长练功时闻。练习眼法时,意念的运用不可太过,以免造成偏差。在收功时要闭目静视中丹田约五分钟,并用双手或手掌内劳官穴按摩或揉擦眼睛四周有关穴位。待全身之气回归中丹田后,缓缓睁开眼睛。

  ②动功部分眼法

  动功部分的眼法,一般是结合各种拳势的动作进行锻炼的。可以随拳套练习,也可选择某些单 式练习。这种练习对于提高套路演练水平和推手技击的实战能力十分有益,对迅速提高视神经和眼肌肉的功能、增强眼法的变换能力都有极大的效果。其特点是:头 直,目平视前","眼随主要手运行,兼视上下左右"等。下面以"云手"势为例予以介绍。

  姿式:从身体自然站立开始。①身体微微向左侧旋转,两脚前掌以脚后跟为轴,'随着身体转 动向左侧方向依地拧转约15度。同时,右手以拇指领起随着身体转动从身体右侧向左侧方向运行,经右侧腹部(胸正中线右侧)向上,经胸部运行到面部前约20 公分。当身体微微向左转动时,身体重心从两腿之间移向左腿,重心落在左腿上。左脚五趾微用力抓地,涌泉穴微向上顶。②接上动。身体从左侧向右侧方向微缓慢 转动,两脚前掌以脚后跟为轴,随着身体向侧转动时,依地拧转约30度。同时,右手继续向上运行与鼻平行时,随着身体向右转动从鼻前方向右侧方向弧形展开, 手五指略高于肩,沉肩垂肘,舒腕。与此同时,左手亦从身体左侧下方以拇指领起,向身体左侧腹运行……余皆同于右手运行。

  锻炼要领:动作开始,目光从正前方迅速收回,随着心意的指挥,始向左侧方向视之(目光并 不视右手中指),待右手运行到胸前时,目光迅速收回到胸前,注视右手中指。随着右手中指向右侧方向运行,手运到头时,目光注视着右手中指固定不移,或延展 以远。待右手五指内劲(精神)贯足后,右手向下运行时,目光迅速从右手中指收回到胸前,目视前方。然后目视左手中指。余皆同右手。这样一右一左住复视之。

  注意事项:初练者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十分钟为一组,每次练习二组。初练一段时间,有些 人眼睛可能出现酸、麻、胀、热等感觉,有些可能产生头晕等不适现象,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只要按照功法要求,循序渐进,慢慢就会适应。收功时要按照太极功法 的要求去做,就能防止产生弊病。

  三、眼法在演练中的运用

  陈式太极拳非常重视眼法在套路演练中和心法、手法、身法、步法、劲法的有机配合。要求眼法紧密配合手法的缠绕折迭,步法的进退转换,身法的高纵低卧,回旋倚侧,缠丝劲的顺逆缠绵,使心、眼、身法、手、步,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达到高度的内外统一。

  演练陈式太极拳,在一般情况下,眼神是随着拳势的主要手或前手中指运行。陈鑫说:"中 指,即眼视之标准"。(特殊拳势眼神随着主要足尖运行)或向前平视,或向后平视,或向上视,或向下视,总之,眼神始终不离主要手或前手中指运行。拳论 说:"意之所向,全神贯注"。眼神之动向和手足之动向不可有丝毫的分离。"目之所注,即精神所聚之处"。目光的灵感始终贯串于套路的始终,才能淋漓尽致的 体现出陈式太极拳舒缓柔和、快慢相问、起伏动荡、刚柔相济、神形合一独特的演练风格。陈鑫曾以"揽插衣"势为例说:揽插衣势"右手为主,左手是宾。右手发 端,眼必视之。眼随右手而行,眼必注于右手中指甲'.眼注于此,则"满身精神皆注于此"。

  从心理上和生理上讲,眼睛长时间的注视于手中指,而不产生注意力分散,眼睛不出现"斜 视"或"傍视"的现象,是不可能的。要使眼神长时间的注视手中指,内在心意就要相对集中,稳定在这一点上,不产生注意力分散。眼法的运用上,就要和套路的 开合虚实、进退倚转、高低曲直相互有机地溶为一个整体。或上视,或下视,或向前平视,或向左、右视之。中定势时,眼神仍须专注于主要手或前手中指或越过中 指延展以远,"凝神注视"之。如揽插衣势,"右手停止运动,眼必注于右手中指甲"。周身的精神、意识、缠丝劲力皆贯注于中指末梢。中指劲足,其余四指劲亦 足。势成劲足,全身之气皆回归于丹田,复归于无极之象。"人之一身,运用全在一心,而传神全在于目"。眼神的运用离不开心意的指挥。增加意念的深度,是保 持在瞬间的静态中眼法运用的关键。在套路中的承上启下之时,转关过角之处。眼神顾视上下左右,是眼法在套路演练中运用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论大身法转关,还 是小身法过角,或是中定势时的承上启下之处,眼睛迅速顾视上下左右,这就是眼法中的"转关过角"之法。眼法上的"转关过角"之法,是紧密配合手法、身法、 步法上的"转关过角"、"折迭转换"时所运用的方法,切不可等闲视之。

  太极拳眼法中的顾视之法有二:一是遇到手法上的折迭和步法上的转换之时,眼神迅速地向预 定方向视之,并兼顾运动之手。这样才能紧密地配合手法上的折迭和步法上的转换,使缠丝劲在四肢的运行中不致中断,才能一气贯通,避免出现零断之劲。二是眼 神随着手法上的折迭和步法上的转换时迅速视向非主要的手或足。然后迅速变换过来,视其主要的手足,并随其手足折迭转换。这样才能使眼神的灵感与整个动作有 机地配合在一起,并着着贯串于其中。

  四、眼法在技击中的运用

  在太极拳推手技击中,眼法的运用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眼睛可以观察对方的高低胖瘦、神态 表情、动静虚实、距离远近、动作快慢等一系列信息情况,直接获取对方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感觉神经,将得到的信息通过特殊的感觉传导通道,迅速传递到大脑中 枢神经系统,作出全面正确的分析。从而采取有效的攻防方法,打击对方,保护自己。陈鑫说:"与敌人交手,观敌之形色,注意我身何处与敌之手足如何设势进 退,全在于目。"如果眼法运用不当,就可能给对方造成可乘之机。

  陈式太极拳在推手技击中运用的眼法有:上视法、平视法、下视法、随视法、顾视法等方法a 凡"引劲发劲之变化,意在领先,目光亦随之变换,身手步随目光之动而变换。将欲往上打,必先寓往下之意;目光也须先微往下视,而后往前往上直射,则发劲动 向正确而意远劲长。控制对方劲路,则目光须视其处,目光决不可与动向有偏差"。(见沈家桢、顾留馨《陈式太极拳》陈鑫说:"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手,观色 者在目,此心、手、眼三到之说,缺一不可。"心、手、眼三到之说",是陈式太极拳推手技击之诀窍。

  在推手练习中,有些人不重视眼法在推手中的正确运用,认为眼法运用是可有可无的。有些人 也知道眼法在推手中的重要性,但不知何为正确,何为错误?以致出现目光与手足之动向不一致,眼视对方左侧,则手足向右侧运动……以为是疑兵之计。更有甚 者,眯起眼睛,不注视对方,表示专在手上听劲"。须知在推手技击中,那有不运用眼法之理。视觉、听觉、触觉,是有机配合在一起的。

24式太极呼吸详解:

预备式:双脚并拢,双手自然下垂站立,调整身形(舌抵上腭,提肛收复)松静自然之后调息,缓缓吸气引入丹田,吸足、吸满,意在丹田;而后徐徐将气呼出,意在涌泉穴,调息1-2次再开始打拳。(呼吸要尽可能地细匀长,吸气要吸足,呼气要呼尽)

起式:重心移到右腿,提左腿时吸气,意在丹田,左脚下落踏实时呼气,意在左脚,踏实后意在两脚涌泉穴,两臂上扬时吸气,意从丹田想至两肩、大臂、肘、小臂、手腕到手指,下蹲时呼气,意想沉肩、坠肘,最后想到丹田。

左(右)野马分鬃:虚步抱球时吸气,意在丹田,蹬腿踏实之后,转腰、转跨、摆左(右)臂时呼气,意从丹田至腰,再到左(右)肩、大臂、肘、小臂、手腕想至虎口,右(左)手置于右(左)胯侧加下按的意念。

白鹤亮翅:虚步抱球时吸气,意在丹田;两臂分开意想拉开一弹簧时呼气,意在右臂上侧左臂下侧,胸微微张开再放松。

左(右)搂膝拗步:转腰摆掌时吸气,意在丹田;蹬左(右)脚踏实左(右)手搂膝拗步时呼气,意从腿到腰至右(左)手掌劳宫穴,右腿蹬到位时,右手也同时推到位,右(左)掌心突出中指微挺之后立刻放松。

手挥琵琶:右脚跟半步,提左手时吸气,意在丹田;双手合抱下搨,左腿钩脚尖下蹬时呼气,意在双掌和左脚跟。

左(右)到卷肱:虚步摆掌时吸气,意在丹田;退步推掌时呼气,意在左(右)掌推和右(左)肘,双手之间有引力感。

左(右)揽雀尾:摆掌抱球时吸气,意在丹田;左(右)棚时呼 气,意在左(右)肩和小臂外侧,有挤靠之意;抱掌回捋时吸气,意在丹田双手有下沉之意,转腰回挤时呼气,意在左(右)小臂,分掌回坐时吸气,意在丹田,双 按掌时呼气,意在腿、腰和双掌劳宫穴,双掌心微凸,中指微挺,有推山之意。

单鞭:虚步摆掌时吸气,意在丹田,转腰蹬腿摆掌时呼气,意想腿、腰、左肩、左臂外侧至小指外侧。

云手:向右摆掌时吸气,意在丹田,进左腿根右腿,向左摆掌时呼气,意在左胯、左肋、左肩和左臂外侧,有向左冲挤之意。

高探马:跟半步翻掌时吸气,意在丹田,推右掌撤左肘时呼气,意念同到卷肱。

右(左)蹬腿:买左(右)腿上步提膝成十字手时吸气,意在丹田,蹬右(左)腿分掌时呼气,意在右(左)脚跟和右(左)掌。

双峰贯耳:收右腿抱拳时吸气,意在丹田,上右步双拳合击时呼气,意从左腿到腰至双拳,双拳有合击之意。

左(右)下式:虚步钩手时吸气,意在丹田,左(右)下式穿掌时呼气,意在右(左)腿到腰、左(右)肩和大臂,有前靠之意。

右(左)金鸡独立:右(左)跟进时吸气,意在丹田,提右(左)膝成独立式时呼气,意在腰胯和右(左)膝,右(左)手上挑和左(右)手下按之意。

左(右)玉女穿梭:虚步抱球时吸气,意在丹田,右(左)穿梭时呼气,意由左(右)腿到腰到右(左)臂(上架)和左(右)掌(前推),的劳宫穴,左(右)掌心微凸,中指挺直。

海底针:上步摆掌时吸气,意在丹田,向下穿右掌时呼气,意在右掌中指,意想一把利剑刺入地。

闪通臂:两臂上提时吸气,意在丹田,上步推掌时呼气,已由右腿到腰、两掌,左掌有上托,右掌回撤之意。

转身搬拦锤:转身成右虚步时吸气,意在丹田,摆右脚右拳时呼气,意在右脚跟和右拳背,左虚步拦左手时吸气,意在腰(丹田),上左步冲右拳时呼气,意由右腿到腰到右拳面。

如封四闭:后坐回收时吸气,意在丹田,向前推掌时呼气,意由右腿到腰,到双掌劳宫穴,双掌心微凸,中指挺直。

转身十字手:转身摆掌向下划弧交叉成十字手上举时吸气,意在(气沉)丹田而后上提至两臂,两臂下落时呼气,意随双手下落至丹田,此过程为收气。

收式:两手掌重叠扶于(男左掌在外,女相反)丹田静养,调整为自然呼吸1-2次,双手缓慢下落至体侧,左脚收回。

打太极拳的速度要用呼吸来控制,动作的快慢也要以呼吸的长短来控制,打拳就是练气,气通畅后血脉自通,所以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以上是本人通过练气功,带气打太极拳的心得和体会,肯定有不尽人意之处,仅供参考。




posted @ 2011-09-22 00:18  highriver  阅读(739)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