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体系结构与TCPIP协议
一:网络协议的概念
- 网络协议是计算机间进行通信时遵循的一些约定和规则。
- 网络协议由三个要素组成
- 语法:用于确定协议元素的格式,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和格式。
- 语义:用于确定协议元素的类型,规定了通信双方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相应。
- 定时:用于确定通信速度的匹配和时序,即对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 层次模型简介
 
- 层次化设计:层与层之间通过层间接口联系起来,每一层可以从下层获得服务,并为上层提供服务。各层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各层只是简单的使用其他层的服务,但不需要知道其他层是如何实现相应功能的。
- 层次结构模型和各层协议的集合成为网络体系结构。
- 分层模型的优点:
- 独立性强:高层不需要知道低层是如何实现的,只需要知道低层所提供的服务,以及本层向上层提供的服务,各层独立性强。
- 当任何一层发生变化时,只要层间接口不发生变化,那么这种变化就不会影响到其他层,适应性强。
- 整个系统已被分解为若干易于处理的部分,这种结构使得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实现和维护起来容易。
- 每层的功能与所提供的服务都有精准的定义和说明,有利于促进标准化。
二:ISO/OSI参考模型
- OSI参考模型:从低到高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 物理层:建立在传输媒介的基础上,只是接受和发送一串比特流,而不考虑信息的意义和信息的结构。对传输媒介和物理接口进行了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规定,如定义了点位的高低、变化的间隔、电缆的类型、连接器的特性等。物理层传输数据的单位是二进制位。
- 数据链路层(交换机和网桥):传输以帧为单位的数据包。完成定义物理地址、数据帧的封装、差错检测和流量控制等功能。
- 网络层:主要完成源主机到目的主机传输路径的选择,即路由(选择最快的链路)。传输的数据单元是数据包。
- 传输层:为数据的可靠传输进行细节上的处理,传输的数据单元是数据段(按规则分割成一段一段的),传输层由软件实现,通常是操作系统的一部分。
- 会话层:负责建立、管理、终止两个应用系统之间的会话。
- 表示层:保证一个系统应用层发出的信息能被另一个系统应用层读出,格式的转换,压缩,加密,编码等工作。
- 应用层:为用户提供网络管理、文件传输、失误处理等服务。
三:TCP/IP体系结构
-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网络互连协议
 
- TCP/IP协议和OSI模型一样,也采用分层体系。
- 网络接口层:能使TCP/I与物理网络进行通讯的协议,对应OSI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 网络层:完成源主机到目的主机传输路径的选择,对应OSI的网络层。
- 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对应OSI的传输层。
- 应用层:使用户的程序能够访问网络,对应于OSI的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 网络层协议
- IP(INTERNET PROTOCOL): 路径选择,数据包的封装。
-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EOTOCEL):诊断及错误报告(EG.PING)
- IGMP(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多点通讯,多播通讯
-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RARP:IP到MAC地址的转换
- 传输层协议
-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面向连接,提供点对点可靠通信。
-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非面向连接,提供点到多点的通讯。
- 应用层协议
- 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 RIP(路由信息协议)
-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
-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 TELNET(远程终端协议)
- FTP(文件传输协议)
- 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 DNS(域名系统)
- TCP/IP协议端口号:是程序或服务的标示,用于传输上层信息
- 低于255:公共端口。(eg. http:80 ftp:20/21 smtp:25 pop3:110 dns:53 telnet:23)
- 255~1023:分配给大型应用
- 1023:
四:IP地址和子网掩码
- 为什么要引入IP地址:计算机的地址
- 什么是IP地址:32位的2进制数,用来标识网络中的一台计算机,有两种标识方式
- 十进制:192.168.10.1
- 二进制:每8位为一段,共4段 10001100.00001110.01101011.11001000
- IP地址的组成
- 网络ID:用来标识计算机所在的网络
- 主机ID:用来标识网络内的不同计算机
- IP地址的分类

- A类地址:第一组数表示网络号,且最高位为0,这样有7位可以表示网络号,126个(去掉全0和全1两个地址),范围是1.0.0.0到126.0.0.0,能够表示主机号的个数是2^24 - 2个,A类地址只分配给超大型网络。数字0和127不作为主机的IP地址,数字127保留给内部回送函数,而数字0则表示该地址是本地宿主机,不能传送,但是0和127确实是属于A类地址,所以,A类地址最多只有126个地址。
- B类地址:前两组数表示网络号,且最高位为10,能够表示的网络号为2^14个,范围是128.0.0.0到191.255.0.0,可以容纳的主机数为2^16-2个,B类地址只分配给中等规模的网络。
- C类地址:前三组数表示网络号,且最高位为110,能够表示的网络号为2^21个,范围是192.0.0.0到223.255.255.0,可以容纳的主机数为2^16-2个,B类地址通常用于小型的网络。
- D类地址:最高位1110,是多播地址。
- E类地址:最高位是11110,保留在今后使用。
只能为计算机配置ABC三类地址,不能配置DE两类地址。
- 几个特殊的IP地址
- 主机号全0:例如192.168.4.0为网络地址
- 主机号全1:表示向指定子网发广播。如192.168.1.255表示向网络192.168.1.0发广播。
- 255.255.255.255:本子网内广播地址。
- 127.X.Y.Z:测试地址,不能分配给计算机。
- IP地址的分配
按照IP地址的分配方式,IP地址可以分为公有地址和私有地址,在互联网中的所有计算机都要分配公有地址;如果要组件一个封闭的局域网,可以任意分配A、B、C三类地址。
- INTERNIC保留的IP范围为
- A类:10.0.0.1 到 10.255.255.254
- B类:172.16.0.1 到 172.31.255.254
- C类:192.168.0.1 到 192.168.255.254
- 子网掩码也是32位数,具体的配置方法:将IP地址网络位对应的子网掩码设为1,主机位设置为0.
- A类:255.0.0.0
- B类:255.255.0.0
- C类:255.255.255.0
- 子网划分
- 什么是子网:将网络进一步划分成几个独立的组成部分,每部分称为这个网络的子网。
- 划分子网的方法:基本原则---网络位向主机位借位。
- 子网划分举例
例题:某公司申请了一个C类的地址200.200.200.0,但需要划分为两个子网,应该如何划分?
划分步骤:
- 确定借位数,2^n-2>=划分子网数,n为借位数最小值。
- 确定心的子网掩码
- 确定子网IP范围
步骤一:因为要划分两个子网,2^n-2>=2,n=2,借两位
IP:200.200.200.XXXXXXXX
步骤二:子网掩码:255.255.255.11000000,就是255.255.255.192
步骤三:确定子网IP范围,可能的子网号
200.200.200.00 XXXXXX(非法)
200.200.200.01 XXXXXX
200.200.200.10 XXXXXX
200.200.200.11 XXXXXX(非法)
(目前技术上已经可以使用全0和全1的子网ID了,此处可以不减2)
可能的主机号
200.200.200.XX 000000(非法)
200.200.200.XX 000001
200.200.200.XX 111110
200.200.200.XX 111111(非法)
子网范围是:
200.200.200.01 000001 到 200.200.200.01 111111
200.200.200.10 000001 到 200.200.200.10 111111
即:200.200.200.65到200.200.200.126 和 200.200.200.129到200.200.200.190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