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博客

*在项目开始之前

需求之坑:需求往往没有被良好地表达,需求、政策与实现往往模糊不清,然而这对于编程很不利,因为需求需要与实现隔离,需求不应有太大变动而政策时常变化。要从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

为了理清需求,可以建立需求文档。需求文档需要有好的形式化,应该由目标驱动。文档应该保持抽象,规定需要的功能即可,过于拘泥细节会限制后续发挥。文档需要远视,不要对一些可能改变的规则进行默认,比如上个世纪将年数默认为19开头,只用存储后两位。为了达到远视,不需要增加许多莫名其妙的功能,而是应该对功能进行抽象,而不要嵌入代码中。

不要不断地增加新特性;为项目维护一个词汇表便于沟通;将需求文档公开用于讨论,就像许多别的文档一样。

解开不可能的问题:对于问题的约束有真正的约束,也有一些是表面上的约束。要找到那些真正意义上的约束并给予尊重,对表面上的约束可以适当予以摒弃。

解决“不可能的问题”时,可以问自己这些问题:有更容易的方法吗?我是在解决实际问题还是被技术细节转移了注意力?这件事情为什么是一个问题?什么使它难以解决?它必须以这种方式完成吗?它真的必须完成吗?

等你准备好:有时候要依靠直觉,直觉觉得仍有疑虑时不该开始。为了将疑虑与单纯的拖延区分,可以通过开始构建原型检查自己的疑虑在什么地方,或者自己只是单纯懒于工作。

规范陷阱:规范重要,但不应归于细致流于琐碎。自然语言本身十分晦涩,过于琐碎的规范往往不能精确地描述意图描述的细节,而且会限制程序员的发挥空间。

圆圈与箭头:通过形式方法描述项目很流行,但有一些缺点:1. 形式化的表达需要由人来阐释含义,不如原型的展示清楚明白。2. 形式方法似乎鼓励专门化,但专门化会带来人力的浪费和不好的编码体验。一个小组应该分工,但不应该被分裂成几个不必要的部分。每个人都应该了解项目系统的大体。3. 形式方法往往无法描述系统的动态性。

形式方法只是一个工具,可以使用,但不要被限制。……事实上这个原则似乎适用于所有工具,包括ide、语言、框架等。

*注重实效的项目

项目开发中的注意事项与小技巧。

注重实效的团队:针对团队,前述的技术全都有效。

不要留破窗户:在团队中,不要容许小的、没有人愿意去修改的小错误。

煮青蛙。随时注意项目和环境的新变动,注意项目范围的扩大、新的特性和需求等。不要让变动失控。

交流:文档、术语应该一致。为了加强交流,可以使用一个团队名称,尤其是奇怪的名称,以带来归属感。(我们组的名称就挺奇怪的……)

不要重复自己:要有良好的交流与分工,开发过程中职能不要重复。如果不该自己负责的地方出现了问题,不要自己解决,而应该去找负责人。

正交性:用模块功能将成员分组,而不要根据分析师、程序员、测试人员这样的等级划分将成员分组,每个团队自给自足。分析、编程、测试是不正交的,而且隐含了等级关系,不利于合作。

自动化。

知道何时停止:要给别人空间,尤其是组长要给组员空间。

无处不在的自动化:不要做重复的工作。

用批处理文件/脚本实现可自动化的内容。用cron等工具实现周期性的行为,如备份、网站构建等。

项目编译时,用makefile生成代码、编译、测试。要将构建自动化,定期编译并测试。如果构建与常规构建不同,如有特殊的版本号或某个优化方式,可以用单独的make目标表示,并一定要另外测试。

对项目自动化管理。如果用网站实现内部沟通,网站应该自动生成,这同样是DRY原则的应用。批准流程也可以自动化。

无情的测试:要积极地测试,最好自动化测试。

主要的测试类型有:

单元测试,对单个模块进行测试。

集成测试,对模块集成的子系统进行测试,其实是单元测试的拓展。

验证和校验,检查系统是否满足用户需求、是否能够处理现实数据。

资源耗尽、错误及恢复。可能的限制包括:内存、磁盘、CPU带宽、磁盘带宽、网络带宽、视频分辨率、挂钟时间、调色盘……要尽量检查环境限制。如果失败,要保存状态、避免工作丢失。

性能测试。

可用性测试。

测试的方法包括:

回归测试,改动代码后检查测试输出与之前是否一致,以检查在改动时有没有破坏功能。

测试数据,可以从现实世界获取或人工合成。人工合成的数据包括随机数据和特殊的极端数据。

测试GUI。首先测试GUI背后的逻辑,确定没有问题之后用工具或人工测试GUI。遗憾的是测试GUI的工具大多不完善。

对测试进行测试,故意引发bug,观察测试系统能否捕捉。

彻底测试是不可能的。(完美永远是不可能的……)

普通测试的时间应该尽可能频繁,一旦代码存在就要测试。可以自动化测试。压力测试之类的特殊测试可以不那么频繁,但仍要定期测试。

如果发现过一个bug,那么要将这个bug加入测试集,而不要相信这个bug不会复现。

全都是写:讲文档的写法。文档分为内部文档(源码注释,设计与测试文档)和外部文档。

对于内部文档:

代码中的注释应该解释代码要做何事及为何这么做,而不应该解释如何做。如何做会与代码重复。代码中的变量名应该清晰易懂,贴合功能。注释中不应该出现:代码中的函数列表,修订历史,文件使用的其它文件列表,文件名。这些都可以通过其它工具得到。

可执行文档:可以对文档进行解析,分析出模式自动生成代码,如数据库schema。

文档很容易过时,所以在网站显示往往比打印更方便。

可以使用标记语言,如html(我又想到了markdown)编写文档,这样更方便、功能更强大,且内容和外观可以解耦。

极大的期望:满足用户需求很重要,所以最好时时就需求进行沟通,避免取得的进展不是用户想要的。不过为了避免用户缺乏惊喜,有必要比需求略多一点特性。

傲慢与偏见:有必要对代码进行署名,可以带来自豪感,同时减少糟糕的编程。但是要避免领地意识。

总结: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我对于大型编程更加了解。

另外,第一次写读书笔记格式有些难看,下次我会进行改进。

posted @ 2020-11-27 21:06  谦寻  阅读(5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