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过程开发模型
分类记忆法
将模型分为 传统型、迭代型、敏捷型、风险驱动型 等类别,减少记忆负担:
类别 |
模型 |
核心特点 |
线性顺序 |
瀑布模型、V模型 |
阶段严格,文档驱动 |
迭代增量 |
迭代模型、增量模型 |
分阶段交付,逐步完善 |
敏捷灵活 |
敏捷模型、原型模型 |
快速响应变化,用户参与 |
风险驱动 |
螺旋模型 |
强调风险评估,循环演进 |
交叉进行 |
喷泉模型 |
各个阶段交叉进行,面向对象开发 |
现代实践 |
DevOps、混合模型 |
自动化、开发运维一体化 |
具体介绍
模型 |
关键侧重点 |
适用 |
典型案例 |
|
瀑布模型 |
阶段严格划分(需求→设计→实现→测试→维护) |
需求稳定、复杂度低的小型项目 |
|
|
V模型 |
瀑布模型的变种,强调测试与开发的并行(每个开发阶段对应一个测试阶段) |
需求明确且质量要求严格的系统 |
医疗、交通控制系统 |
|
迭代模型 |
每次迭代都包含完整生命周期,但系统功能不完整。每次迭代交付一个不完整但可运行的版本,功能逐步增强。像画一幅油画,先画草图(迭代1),再上底色(迭代2),最后细化细节(迭代3) |
需求不明确或可能变化的中大型项目。 |
游戏开发(先做Demo再逐步丰富玩法) |
混合使用:大型项目常结合两者(如用增量模型分模块,模块内部用迭代开发)。 |
增量模型 |
将系统拆分为多个独立功能模块(增量),按优先级逐个完成并交付。每次增量交付一个完整的功能模块(如登录模块、支付模块)。像拼乐高,先拼车头(增量1),再拼车厢(增量2),最后拼车轮(增量3) |
需求可模块化且优先级明确的项目。 |
电商系统(先上线商品展示,再开发购物车) |
|
敏捷模型 |
快速交付可用的软件,持续迭代优化,适应变化。每个迭代交付可部署的软件增量(如新功能、优化)。 |
需求频繁变化(如互联网产品)、需要快速市场验证(如创业公司)、团队协作紧密(如Scrum团队) |
|
实际项目中常结合使用:1.先用原型模型确认核心需求; 2.再用敏捷模型迭代开发完整产品。 |
原型模型 |
快速验证需求或设计,减少误解,明确用户需求。交付原型(可能是纸面原型、可交互Demo、MVP),无法使用。 |
需求不明确(如全新领域产品)、用户界面复杂(如AR/VR应用)、需早期验证技术可行性 |
|
|
螺旋模型 |
结合瀑布、原型、迭代模型,加入风险分析(计划→风险分析→开发→评估)。 |
大型、高风险或不确定性高的项目。 |
军工、航天 |
|
喷泉模型 |
喷泉模型的各个阶段(如需求、设计、编码、测试)可以交叉进行,类似水喷泉的“循环流动”。 |
适合采用迭代、增量的面向对象开发方式(如UML建模)。需求可能变化的项目 |
|
|
DevOps模型 |
开发(Dev)与运维(Ops)结合,强调自动化、持续集成/交付(CI/CD)。 |
需要快速迭代和频繁发布的云服务或互联网应用。 |
|
|
混合模型 |
结合多种模型(如瀑布+敏捷)。 |
大型复杂项目(如既有明确需求模块又有探索性模块)。 |
|
|
参考:软件开发模型、瀑布模型、V模型、原型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喷泉模型-CSDN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