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品的一些琐碎的思考
【运营】LNG这赛季的赛前预告海报全是在电影海报基础上p图,把参赛选手与电影演员换脸,然后加上新的配文,从赛季初到现在,它们的海报策划美工应该一直延续这个风格了。
只是在我看来这种海报很偷懒,想比其他十几支海报的精美程度与创意,它们付出的工作量应该不是一个量级的。除去个别场次选取的电影题材
很契合交战的两只战队,多数的都有些牵强。这让我很难认可他们的海报,但相反,在评论区往往见到的是“lng海报好搞”“xx选手笑死我了“,大家
对于这种整活内容接受度还可以。看来用户的喜好和审美才是产品和运营要去靠拢的??
【有趣产品事】惊了,今天看超级小桀日常的时候,发现右下角的摄像头的边框颜色会在多人对战时根据分到的角色(马里奥 路易 小蓝 小红)改变颜色,之前就很多次
开局没注意或者看着看着就忘了哪一个是主播了,还得拉到开头再看。然后点进录像发现头像框不是后期,直播时实时就有,桀哥不愧是程序员出身啊!
【企业风评】很长时间以来,发现腾讯系的产品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阻力或者说现象,就是一部分人对腾讯先入为主的偏见以及舆论,尤其体现在游戏领域。一提到腾讯游戏
很多人直接就贴上了质量差,只关注圈钱等等标签。即使一些游戏产品符合他们的胃口,仍然会有差评的言论。一期讲腾讯会议的视频,评论区热度第二的
评论就是对产品的讽刺。难道他们真的觉得使用体验差或是对一些功能很不满吗,也不全是,心理暗示对他们的主观评价产生了重大影响。
【自我思考】天气炎热,每天至少要洗一次澡,但每回在洗澡时一般才是我思想最活跃,灵感迸发的时刻。可能是因为平时大脑一直在接受大量的信息,没有安静思考的
机会吧。那么 我好像也可以在一天的其他时刻,刻意留一些自己的“冥想”的时间来让自己的思维更清晰开阔呢。
【应用商店】今天搜集用户反馈的时候用了华为应用市场和应用宝,体验还差蛮多的。应用宝不能复制评论(手打评论好累...),评论不能看到手机型号与当前使用版本,这
相比华为应用市场就少了很多参考价值。但应用宝可以选择好/中/差评,这个功能还是比较实用的,但相应的也应该加一个“返回顶部”的选项,浏览完一种
评论再去看另一种不是一个很常见的场景吗? 两个平台都有的一个问题是,点进一个评论的详情后,返回时有一定几率直接返回评论顶部,这样用户
又得重新往下滑到自己刚才看到的地方,这又让我联想到了QQ群聊有时错过了大量消息,上划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错过的地方,因为误触到了切换聊天对象的
界面,再返回群聊时又到底部了,又得重新往上翻,真的抓狂。。。
冷门app
宜家设计 网民学历 高端需求 标题党 低俗内容
【价格补贴】不得不说拼多多、外卖平台等利用价格补贴
【产品吐槽】打完一把英雄联盟,掌上英雄联盟就会弹窗“开局前就知道你会拿下MVP,查看对局详情”“拿到SVP心塞塞,查看对局详情”。玩家点这个弹窗,一般就是
为了查看一下自己的战绩,或是欣赏或是复盘一下,但是点进去就发现只进入了主页面,还需要自己点个人信息,战绩查询,属实麻烦。
【产品细节】更新网易云音乐后发现提示“原来的电台变成播客啦”箭头指向“播客”页面,虽然我一点兴趣也没有,但是发现该提示遮盖住了歌曲播放栏且点击空白处不能消除提示
也没有关闭按钮,于是我只能强行点击该栏目,被动的扫了几眼“播客”的内容——还是让网易云达到了推广新栏目的目的啊
很多产品的细节都是要在使用过程中才能挖掘出来的,而且这些细节无处不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bug或是一些不友好的功能被人注意到,因为它影响了人的正常使用或是使用户体验不佳,如知乎无法使用关键字搜索个人的回答,以及上次遇到的网页版会在网页标签显示未读信息遮盖标题,但未读信息无法去除(已解决)。这些细节在产品迭代中不断消亡和出现,只有持续跟踪一个产品才能拥有它的深度体验理解。
无论是在设计产品还是分析产品的过程中,一定要具备抽象的思维。在种种设计和功能之下,要看到最本质的东西(它们在产品中扮演什么角色/它们能给产品带来什么)。这样一个产品的框架和内核才会看得清晰。我发现在之前的很多时候,我只看到了表面的内容,对于一些细节过于纠结,蒙蔽了我通往产品本质的道路。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