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eans
1. 原理
1. 首先输入k的值,即我们希望将数据集经过聚类得到k个分组。
2. 从数据集中随机选择k个数据点作为初始大哥(质心,Centroid)
3. 对集合中每一个小弟,计算与每一个大哥的距离(距离的含义后面会讲),离哪个大哥距离近,就跟定哪个大哥。
4. 这时每一个大哥手下都聚集了一票小弟,这时候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每一群选出新的大哥(其实是通过算法选出新的质心)。
5. 如果新大哥和老大哥之间的距离小于某一个设置的阈值(表示重新计算的质心的位置变化不大,趋于稳定,或者说收敛),可以认为我们进行的聚类已经达到期望的结果,算法终止。
6. 如果新大哥和老大哥距离变化很大,需要迭代3~5步骤。
2. 参数
2.1. K值怎么定?
答:通常的做法是多尝试几个K值,看分成几类的结果更好解释,更符合分析目的等。或者可以把各种K值算出的SSE做比较,取最小的SSE的K值。
2.2. 初始的K个质心怎么选?
第一种:随机选,初始质心的选取对最终聚类结果有影响,因此算法一定要多执行几次,哪个结果更reasonable,就用哪个结果。
第二种:选择彼此距离最远的点,具体来说就是先选第一个点,然后选离第一个点最远的当第二个点,然后选第三个点,第三个点到第一、第二两点的距离之和最小,
第二种:先根据其他聚类算法(如层次聚类)得到聚类结果,从结果中每个分类选一个点。
2.3. K-Means会不会陷入一直选质心的过程,永远停不下来?
答:不会,有数学证明K-Means一定会收敛,大致思路是利用SSE的概念(也就是误差平方和),即每个点到自身所归属质心的距离的平方和,这个平方和是一个函数,然后能够证明这个函数是可以最终收敛的函数。
2.4. 判断每个点归属哪个质心的距离怎么算?
第一种,欧几里德距离,如果是两个平面上的点,也就是(X1,Y1),和(X2,Y2),那这俩点距离是多少初中生都会,就是√( (x1-x2)^2+(y1-y2)^2) ,因此这就是只能用于连续型变量的原因。
第二种,余弦相似度,余弦相似度用向量空间中两个向量夹角的余弦值作为衡量两个个体间差异的大小。相比距离度量,余弦相似度更加注重两个向量在方向上的差异,而非距离或长度上。
3. 适用范围及缺陷
K-Menas算法试图找到使平方误差准则函数最小的簇。当潜在的簇形状是凸面的,簇与簇之间区别较明显,且簇大小相近时,其聚类结果较理想。对于处理大数据集合,该算法非常高效,且伸缩性较好。
但该算法除了要事先确定簇数K和对初始聚类中心敏感外,经常以局部最优结束,同时对“噪声”和孤立点敏感,并且该方法不适于发现非凸面形状的簇或大小差别很大的簇。
克服缺点的方法:使用尽量多的数据;使用中位数代替均值来克服outlier的问题。
posted on 2020-10-17 16:49 happygril3 阅读(161) 评论(0) 收藏 举报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