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园  :: 首页  :: 新随笔  :: 联系 :: 订阅 订阅  :: 管理

【AI日评11/11】Agentic AI时代已来

Posted on 2025-11-11 15:24  打不死的小强996  阅读(0)  评论(0)    收藏  举报

引言

2025 年,人工智能已经从概念驱动转向 规模落地,从“看得见”走向“用得上”。据 McKinsey & Company 的调研,即便 AI 的普及在很多组织仍处在试水阶段,但那些真正实现价值的“高绩效组织”已在策略、人才、运营模型、技术、数据与采纳六大维度中形成成熟流程。
与此同时,AI 的浪潮也伴随着 成本、环境影响、监管、商业回报 等现实问题。本文从三个视角展开:趋势、挑战、未来展望。


1. 当前趋势

1.1 “智能代理”(Agentic AI)时代已来

AI 不再只是“助手”或“协作工具”,而越来越多系统具备“自主规划 + 执行 + 反馈”能力——即所谓的智能代理(agentic AI)。
例如:

  • 多家机构将 AI 定位为“从 pilot 向 scale”跃迁的核心载体。

  • 在 Gartner 的分析中,“Agents + 多代理系统”被列为 2026 年战略技术趋势之一。

  • 技术报告指出:大型通用 LLM(large language models)仍重要,但针对任务专化、小型模型与 agent 架构同样被重视。

1.2 从“通用大模型”向“专用 / 轻量模型”转移

大模型曾是 AI 热点,但现实需求越来越强调 效率、成本、部署可行性。因此,业内出现两大方向:

  • 更加轻量、专用的模型(Small Models)适配边缘、移动或嵌入式场景。

  • 在训练/推理成本、能耗上追求更高效。比如据 Stanford University HAI 报告,2022 年至 2024 年,同等 GPT-3.5 水平系统的推理成本已下降约 280 倍。

1.3 基础设施及环境影响不可忽视

AI 模型能力提升、部署广泛、数据中心扩张,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急剧上升,但也带来了 环境/能耗/碳排放的新问题。

  • 在美国,一项研究指出:按照当前 AI 增速,到 2030 年仅数据中心运营就可能每年产生相当于 500 万至 1 000 万辆汽车的碳排放。

  • 芯片、专用硬件(custom silicon)、系统设计成为实现 AI 经济部署的关键。

1.4 地缘政治与市场双轨推进

AI 已成为技术竞争、全球产业制衡的重要战场:

  • 美中在芯片、模型、基础设施、人才上竞争激烈,部分评论称其为“AI 冷战”。

  • 资本市场也给予 AI 较高预期,AI 相关股票成为领涨板块之一。

  • 企业则从“能不能用”转为“能产生多少回报”,回报率成为新的焦点。

1.5 多模态与人机协作深化

AI 不仅仅处理文字,还越来越多地整合 图像、视频、语音、动作 等数据形式,实现更自然的人–机交互。
同时,人类与机器的协作模型在改变:从“人来操作机器”到“机器做助手”再到“机器自主+人监督”。


2. 技术与实践挑战

尽管趋势明确,实际落地仍有不少障碍。下面总结几个典型挑战。

2.1 ROI(投资回报率)与落地裂缝

许多企业做了 AI 实验,但从“试验”到“规模化+价值化”之间的鸿沟仍大。McKinsey 强调:高绩效组织在流程、模型输出的 human validation、运营化上更成熟。另有报告提醒:现在是先“用对”而不是无限扩张。
因此,关键在于:明确 AI 使用场景、设计可量化指标、打通组织流程而非单纯技术堆叠。

2.2 模型、算力、成本与环境六面挑战

  • 模型越强,算力需求越高、能耗越大、冷却/数据中心开销越大。正如前述研究指出的大规模碳排放风险。

  • 硬件创新(如专用芯片)虽在推进,但生态尚未成熟。

  • 与此同时,“能够快速、大规模训练+推理”还存在 成本瓶颈。

2.3 数据、治理、信任与伦理风险

  • 随着 AI 模型更多应用于决策系统、行业系统,数据质量、偏差、透明性、可解释性均成为关注点。

  • 在医疗、金融、公共服务等敏感领域,举措如“人类 in the loop”(human–in–the-loop)验证流程被强调。

  • 地缘政治和监管环境也加剧该风险:例如不同国家对 AI 出口、模型安全、技术栈控制日益严格。

2.4 从通用模型向定制模型转型的障碍

虽然小型化、专用模型趋势明确,但实际从 “通用 LLM” 向 “定制 + 轻量” 的迁移并不容易:

  • 企业需要识别适合自己业务的任务/场景,而不是盲目追“大模型”

  • 技术团队需具备模型微调、部署、维护能力

  • 模型轻量化常常伴随性能折扣,如何在成本与效果之间权衡是挑战。

2.5 人才与组织流程滞后

技术提升很快,但企业组织(流程、人才、文化)往往不能同步变革。McKinsey 的调研指出,高绩效组织往往有明确的领导支持、清晰的 AI 战略、跨职能团队协作机制。
没有这些支撑,技术再好也可能“在实验室止步”。


3. 未来方向与思考

基于上述趋势与挑战,以下是几个值得关注的方向,以及面向实践者/研究者的建议。

3.1 从“模型强”转向“系统强”

未来 AI 成功的关键不是单一模型多强,而是“系统”多强——包括数据流、模型+代理、部署平台、反馈机制、运营监控、持续改进。

  • 组织应设立专门负责 AI 的角色/团队(如 Chief AI Officer 或类似)来协调从策略到执行。

  • 构建可持续的 AI 生命周期管理:从模型训练→上线→监控→反馈→迭代。

  • 考虑系统级优化:例如用轻量模型结合 edge 部署+云 推理,数据在本地预处理,模型在云端微调。

3.2 精准落地场景优先

与其广撒网,不如精耕细作。建议:

  • 先在组织中识别明确痛点/业务瓶颈,设计 AI 试点,并且设定可度量的 KPI(例如效率提升、错误减少、客户满意度提升)。

  • 积累成功经验后再扩张,而不是“先扩张再找价值”。

  • 在选型时,要考虑成本、治理、可维护性,而不仅看模型「有多强」。

3.3 可持续与绿色 AI 成为必选项

随着 AI 算力与数据中心规模提升,环境影响不容忽视。建议:

  • 在 AI 部署策略中加入“能耗/碳排放”考量。比如选择更高效的推理硬件、优化模型架构、使用更少算力但效果接近的模型。

  • 优先采用或探索低功耗计算、边缘计算、模型压缩。

  • 公开透明 AI 系统的能耗指标,纳入企业 ESG 考核。

3.4 多模态与跨领域 AI 融合加速

  • 将文字、图像、视频、动作等多模态整合的 AI 系统,会成为新的增长点。技术趋势已显现。

  • 行业场景(例如医疗、制造)将更多使用 视觉+语言+动作 融合系统。

  • 研究者/开发者应关注框架和工具的成熟度(例如 VLA、vision-language-action 模型)以及如何将这些能力嵌入业务流程。

3.5 关注全球格局与合规环境

  • 在 AI 技术、算力、模型、供应链、人才方面,地缘政治因素日益重要。

  • 企业在采用 AI 系统时,应同时规划合规风险、出口控制、数据主权、模型可信性等。

  • 开放与安全两者需兼顾:既不能因安全顾虑而“一味”封闭,也不能因开放而忽视治理。


结语

2025 年是 AI 从“炫技”向“落地”转型的重要节点。真正有价值的 AI 不只是模型强大,而是系统高效、场景明确、组织流程成熟、能够持续产生回报。与此同时,环境影响、治理合规、全球竞争也将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无论你是技术研发者、行业应用者,还是企业决策者,把握趋势、理解挑战、提前布局、稳步推进,是在这波 AI 浪潮中胜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