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模后做题记录

二模后做题记录

2024届无锡高三上期末

现II

父亲的心理随着马朝阳去上海、留上海之事发生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

①马朝阳去上海读书前,父亲带他到大庆展览馆和儿童公园游玩,显示其矛盾心理:不舍得儿子离开自己,但希望儿子能回到上海。

②马朝阳春节从上海回大庆,父亲抓住他的手臂来回捏,且问东问西,表现了心疼和牵挂。

③为了打消马朝阳回大庆的念头,父亲狠下心肠威胁。

④马朝阳找到工作后,父亲为了儿子的户口南下和三弟吵架,逛街时走进房产中介,表现了对儿子户口的焦虑和操心。


题目中提到了,“父亲的心理随着马朝阳去上海、留上海之事发生变化”。那么,根据“变化”,本题应该考虑,去上海前,去上海后,留上海后三个过程。

语文教师将本文作为“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要求同学们以“《马朝阳》——以‘非虚构写作’趋近真实”为题写一篇评论。请你自选两个评论角度,并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说明。(6分)

①力求还原细节来趋近生活的真实。如描写马朝阳在上海阿娘处的生活细节,反映了上海里弄真实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和生活压力下的人性;父亲东北地域特色和石油工人特殊的服饰,带马朝阳参观大庆展览馆,以及磕头机、油管等,都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石油工人们的无私奉献。

②展现真实的历史时代洪流下小人物的命运。如作为知识青年的父亲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大庆,扎根油田,又为马朝阳能够回上海操心;闸北货币拆迁,大伯母为了多一个户口费尽心机;三伯母们下岗,父亲为了落实马朝阳的户口想买房……都取材于真实的历史影像,文中人物的命运及行为选择都深受时代政策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本题要求的是“真实性”,那么,诸如人物形象,地域色彩等,并不一定是符合真实这一要求的。

所以实际上,其一,是历史的真实性,因为它有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其二,是生活的真实性,就是所谓的通过一些细节描写来反映真实的生活。

2024届佛山二模

现II

请结合全文,依次分析女孩对不同生命状态的感悟与理解。(5分)

①对生命流逝的感伤,听到要为爷爷做棺材,替爷爷担心,为生命的衰亡而感伤。

②对生命不凡的骄傲,从连长叔叔和爷爷口中了解到爷爷丰厚的一生,为此感到骄傲自豪。

③对生命延续的理解,通过爷爷的话语,感悟到生命也是昂扬而充满希望的,理解了生命的延续。


“不同生命状态的感悟和理解”,虽然可能确实会有一点歧义,但一般来讲,如果强调的是不同生命,那么中间还要加一个“的“,就是不同生命的状态,而不是不同生命状态,所以生命状态肯定是一个整体性的名词。

那么什么是生命状态呢?它显然就指的并不是比如说庄稼和人,和别的什么东西是属于不同的生命,而是比如说人的这样一种将死,或者说人的这样一种年轻,或者说人的这样一种比较有力的等等,这个才叫生命状态嘛。

其实比较明显的变化是,一开始这个小姑娘对于她爷爷要死去这件事情肯定是非常的感伤和不舍的呀,因为她说她眼睛湿了嘛。但比如说后面爷爷又跟她说了几句,解释了一番之后,嗯,她就说“我知道了,爷爷我要画画”,那这个地方她是不是对于死亡的认识已经发生了改变了。

所以在正常的时间顺序当中,女孩儿对生命状态的发生的一个变化,就是她对死亡由害怕、恐惧、不舍,然后成长为就是她意识到要让自己的生命活的有意思,要进行一种生命的延续。

然后在插叙的部分当中,就追忆到了另一种生命的状态,就是年轻时候的爷爷的那样一种生命状态,那么小,那这个应该是原文,她说“我爷爷就是连里的骄傲“,对吧,那她其实对她爷爷年轻时候做的事情还是感觉到非常的骄傲的。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太阳发芽》也是一个与死亡有关的故事,“眼前的一切”也同样“不再那么可怕”,这样的表达效果是如何达成的?(6分)

①叙述视角:采用儿童视角,用女孩的天真烂漫和独特的想象力淡化了死亡的悲剧色彩;采用老人视角,老人面对棺材、吃梨、梦境等内容体现他的淡然,冲淡了死亡的可怕。

②人物形象:用老人丰盈的生命历程,表现了他面对死亡的达观和安然(或:通过女孩从担心恐惧到平静坦然的心理变化,衬托了老人达观的生死观)。

③表现手法:把老人比作太阳,老人就如落下又升起的太阳,肉体死亡但精神传承;虚实结合,老人的回忆、老人的梦境与现实交织,共同体现生命的价值,以及生命的逝去是自然的过程,由此冲淡死亡的可怕。

④语言特色:用诗意、温情、激昂的语言,冲淡了死亡带来沉重感。


人称视角是两码事,比如说这整篇文章它肯定是一个第三人称的叙述。但是在描写过程当中,有时候其实是小姑娘的儿童视角,然后有时候其实是老人的视角,其实是合理的呀。表现手法也可以考虑一下的,虚实结合,说白了就是一个叙述顺序,就是为什么要插叙。

而景物的象征和寓意,和语言风格,其实很像《雪》:语言具有暗示性(或具有象征色彩)、诗化风格。

语用

“这样的阵雨好洒脱哟”“这样的阵雨好不负责任哟”两句中的“哟”字看似随意,实则别有意趣,请简要分析。(3分)

两个“哟”字增强了戏谑(否定)的语气,有利于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阵雨时间短、雨量小的不满和对大雨的渴望。


“哟”既然是一个语气词,表达的就应该是人的感情,而不可能是雨的特征。既然是语气词,就要注意是什么语气,那么很明显,其实放到原文章当中,应该倾向于一种,戏谑。如果是讽刺的话,批判的意味太强了,所以是有一种戏谑打趣的这样一种意思。

不妨看一下的释义:“哟”作叹词用时,表示轻微的惊异,也可表示带玩笑的语气,这里是后一种。

首先第一个就是表达的是什么语气,第二个表达的是什么感情。那么比如说这里面还涉及到洒脱这个词,它其实是需要再解释一下的,就是为什么说这个雨很洒脱。那么也就是说,虽然表面上说的是这个雨很洒脱,但是实则意思应该是指雨下的实在是时间太短了,然后好不负责任,那说明就是很期待能够有一场大雨呀。

文中画横线句子如合并为一段,改成“嗒。嗒嗒。嗒——嗒——嗒。”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独立成段,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①听觉效果:独立成段拉长了感知的节奏,突出了雨点由稀至密的渐次变化过程。

②视觉效果:独立成段形成塔形结构,突出了雨点渐密的画面感。

③心理感觉:符合作者对雨点从疑惑到确认的心理感知过程。


第一点,首先要注意独立成段是打断它原本的那个节奏的,因为原本读上去应该是嗒嗒嗒嗒嗒嗒,但是如果把它断开,那么它们之间的停顿就会变久,那么相应的它其实是拉长了,或者说是延缓了一个节奏的。那么那么这种拉长节奏,在这首诗歌当中,它显然是为了让读者可以去更好的感受到雨点的一种变化。

第二点,它独立成段会构成一个结构,是现代诗的一种结构美,然后有这个结构能够带给人一种联想,就是那种,由稀到密的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

第三点,符合作者对于点从疑惑到确认的心理感知过程,这个还是蛮难的,这一点和拉长感知节奏有一有一定的关系,是因为拉长了节奏,所以能感觉到它是一个从疑惑到确认的过程。

这题目如果考的再难一点,可以把那个破折号也去掉,就是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嗒”不是语气词,是拟声词。破折号在这里显然起到的是一种延长的作用,是声音的延长,在这个地方,它显然想要突出的是雨下大了。

2024届温州1.5模

语用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A:更体现在服务过程中

B:理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语句①删去“为主要”或者把“围绕”改成“以”。

语句③“大学生在毕业季”改为“在大学生毕业季”。

语句⑥在“分手”后加“之痛”。

文中有三个“是……的”的句式,说说它们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①三个“是……的”强调了咸菜的原料、咸菜汤的制作方法和颜色,语气肯定,体现作者对咸菜和咸菜汤印象深刻。

②“是……的”句式的反复使用,使间隔的三句话在语意上有了连缀感,连接起了一幕幕熟悉的生活画面,更能呈现一种朴素的生活况味,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第一点,是从内容出发来说一下这个句式的效果,即,介绍咸菜的原料,咸菜汤的制作方法和咸菜汤的颜色。

第二点,就是反复的用这样一种陈述句是什么什么样的,去描绘这个咸菜和咸菜汤,那么其实真说明了“我”对于咸菜和咸菜汤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或者“我”应该是很想念他们,对他们的回忆非常的强烈鲜明。不是用句式来勾连回忆,而是这个句式本身就突出了“我”的记忆,其实很深刻。

说它是反复也可以,说它不是反复也可以,因为它只是句式相同,它不是内容完全一致。

这个句用了三次,而且它并不是像排比句一样连用的,它是在一段当中的三个地方用的,那么从逻辑的角度来看,是有道理的,就是它能够更好的去连缀这个段落。参考答案说使间隔的三句话在语意上有了连缀感,这个所谓的在语意上有了连缀感,其实就是有一种层次的变化,就是从咸菜到咸菜汤。

总结一下,第一点就是突出了什么样的内容,然后突出了作者的印象深刻,第二点是通过反复使用,让整个段落的整体性,或者说能够把整个段落连缀在一起,然后第三点就是在三个是什么什么的句式当中,还能够有一种层次,或者说层层的递进,更符合人的一种思维逻辑。

而朴素的生活况味,可能就是句式本身很朴素,就符合这个朴素的生活况味吧。

关于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处的标点符号,有人说用顿号,也有人说用逗号,你赞成哪个?请说说理由。(4分)

示例一:赞成用顿号。顿号停顿时间比逗号短,简洁干脆,形象地表现出新咸菜脆嫩的口感,是作者记忆中的味道,饱含作者的喜爱之情;顿号让“细”“嫩”“脆”“甜”四个词成为一个整体,与“很好吃”“不咸”“难可比拟”等词构成并列关系,共同写出了新咸菜的独特味道。

示例二:赞成用逗号。逗号停顿时间比顿号长,对新咸菜“细”“嫩”“脆”“甜”的四种口感都进行了强调,表现其独特味道;逗号使“细”“嫩”“脆”“甜”四个词成为独立谓语,语气舒缓,更能体现作者在回忆新咸菜味道时慢慢品味、享受其中的情态。


本题的关键是,是否理解顿号和逗号本身使用上的一种,作用和差异。

比如说顿号比逗号的节奏来的更加快,因为它的停顿时间更短,那么相应的细嫩、脆、甜四个字以一种更快的节奏联系在一起,那么它的整体性就更强,并且它跟“不咸”“难可比拟”,它构成的就是一个并列的关系。

当然,实际上“细”“嫩”“脆”“甜”本身,也是构成并列的,但无论用逗号,还是用顿号,它们都是并列的。所以就没有办法构成在顿号和逗号之间选择的理由。

顿号,表明了是一个整体,就是这是一个整体的那个咸菜的特点就是细、嫩、脆、甜四个部分兼有。

逗号,虽然和前后也是并联,但是逗号的话就说明它成为了独立谓语,就是细一个谓语,嫩一个谓语,脆一个谓语,甜一个谓语,那么它显然更强调这四种特点。

2021届全国乙卷

现II

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6分)

①因为王超杰和秦琼都是迫于生计,走投无路而出卖自己心爱之物,同为沦落,遭遇相似。

②希望杨成岳能像单雄信买下秦琼的马那样买下自己的瓷器。

③因为王超杰现在落魄潦倒,因身体原因,多年不曾登台,心中忐忑,不知道杨成岳会不会伸出援助之手,所以“唱得壮气不足”。

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6分)

①看破瓷盘端倪“点头微笑”,沉着有涵养。

②“买卖不成仁义在,先不说价钱,容我再想想”,安排王超杰食宿,体现他为人大方,恻隐之心。

③“那好,明天你到我店里去,我们当面钱货两讫”,为人利落、豪爽。

④“正是,那东西顶多值上几吊钱。我看出王先生心爱此物,不好说破,也只好装痴作呆了”,有同情心,善解人意,淡泊钱财,看重情义。

2025届苏锡常镇二模

现II

陈老头在与朱君的对话中出现了两次省略号。请分析其作用和意味。(4分)

①省略号表示陈老头说话断断续续,因为陈老头是“一边喝,一边谈”的。

②同时,他也在思考怎么措辞,委婉地向朱君表明自己不会把女儿嫁给他。


出题人在讲座上提出的一个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除了朱君和慧英,其实还有陈老头。

虽然可能后面说到军阀强娶,但是其实站在陈老头的角度,其实不是强娶,他完全是同意的。某种程度上,可能把女儿嫁给军阀之后,他们整个家庭的生活都会改变。但是如果把女儿嫁给朱军,首先朱军有一个童养媳,其次就是确实可以想象到只会过上一种更平凡的生活。

如果说朱君本来的在学校的用功和努力是为,一是为了逃避他不幸的家庭生活,二是也是想要通过努力来展示他还有所谓的有出息的可能。但是等到阳历十月之后,他显然是发生了一种更不寻常的改变,一方面是更用功了,但另一方面又整天喝酒。他骂那个北方农民阶级的愚昧,其实他应该骂的就是陈老头,因为那时候估计他已经在想要把那个女儿嫁给军阀。

2025届南京二模

语用

请用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概括以上文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50个字。(5分)

因为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所以在讲具体的语文问题时,最好根据专门目的,使用特定称谓。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甲:用起来方便。

乙:“白马”可能是制笔匠的署名。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第一处:在“放笔后”加“的问题”。

第二处:删去“为了”。

博物馆要展出这支“白马作”毛笔,请写一段展品介绍,不超过30个字。(4分)

汉代毛笔,竹质,通长 23.5 厘米,杆尾有钝尖,供文官簪笔之用。

古诗

结合作品,简析词人是如何借“雨”表达思友之情的。(6分)

①由眼前的秋雨引发对友人的思念。(借“停云”的典故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②回忆去年雨夜聚谈之乐,反衬今日相离之悲。

③担忧重阳有雨,表达了对相聚的期待。

现II

领头反对县长李佩钟的是李菊人,而他正是李佩钟的父亲,这一安排有何作用?(4分)

以父女冲突增加了情节的戏剧性,凸显了李佩钟深明大义、信仰坚定的形象。(“大公无私”、“一心为国”、“积极抗日”)

有人认为《风云初记》(节选)延续了孙犁一贯的风格,即用诗意的笔调摹写战争风云,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简要说明。(6分)

观点一:同意。

①诗意体现在小说情节中,练兵歌声,变吉哥的畅想等,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②诗意寄托在景物描写中,即使战争阴云笼罩,初春嫩柳依然展现着蓬勃生机。

观点二:不同意。

①节选部分反映了严酷的抗战现实,拆城的矛盾冲突,没有诗意的美化。

②节选部分叙述语言较平实,人物对话较直白,称不上诗化的语言。


诗意,一方面就是淡化战争,然后突出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是环境的优美,一方面是语言的清新和优美,然后还有就是展现出的人物形象,比如人性美。

2017届全国一卷

现II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

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个题干想给什么提示?情节集中。这个题目问的是为什么要集中于“渴”的情节。

那首先所谓以渴为中心,应该是故事其实就是围绕“渴”—“解渴”的过程展开的。那么情节集中首先带来的效果应该是,让情节更加简洁或者是故事线索清晰,不蔓不枝。第二个,情节集中,更能突出人物的境遇,所谓处境艰难,那相应的 集中了也更能突出主题,更鲜明了嘛。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

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

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本题其实是苏锡常镇二模的T9在结尾的版本。请关注“我”这个视角。

此外,主题从“美好的”来说,应该可以给,但答案中没有。

2024届合肥一模

古诗

宋代叶梦得《石林诗话》记载,苏轼曾说本诗“一篇向人写肝肺”。你认为本诗中间两联写出了苏轼哪些“肝肺”?请简要分析。(6分)

①追慕先贤,坚守志节。“贤守”强调理政惠民之举,“清风”意在清廉守节之心,写出了苏轼建功立业的渴望。

②慨叹年华,豁达随缘。“霜鬓满”直断人生易老之忧,“插菊花”状其从容愉悦之态,写出了苏轼超然洒脱的胸怀。


作者好友苏轼请调外迁到颍州赴任,故而写此诗。
“贤守”——贤能的太守,关于政治治理方面,贤守自是勤政爱民,“去非远”既是距离的近,自然也是才能品格的相近。“二三”虚数,指向前人(此时此地只有一位太守嘛)作者赞美苏轼能够追慕仿效先贤。
“清风”——自然也是为官的风格,“不孤”自然也就不是知心好友,而是有心亲近仿效他的从政清风。
“霜鬓满”——自是年老的象征,“插菊花”却是重阳聚会的习俗,问他是否“插菊花“也是对他饮酒聚会的推测,知晓他的旷达。

2018届全国二卷

现II

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6分)

①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揭示出二姐等人傲慢无知的自大。

②听说有声电影真有新奇之处,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

③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究,实质上是一种故步自封的心态。

④对有声电影胡乱作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

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

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

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

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

④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

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喊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

⑥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

2018届全国三卷

现II

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

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

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6分)

①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架,即地球灾难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

②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出来的“宏纪元”与“微纪元”,有一定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2024届唐山一模

现II

小说以“完璧”为标题,有何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①“完璧”指被日本人觊觎的大批古籍珍本完好无损地重归故土。

②“完璧”也象征师兄弟争吵时不慎损毁的绝世孤本即将被修复得完好如初。

③“完璧”还象征师兄弟二人即将化解误会,关系和好如初。

本文为小小说征文大赛一等奖作品,假定你是评委,请以“古典美”为关键词阐述其获奖理由。(6分)

①故事内容展现古典美:小说主要情节围绕古籍的修复与保护展开,其中对古籍珍本品相和对古籍修复技艺的描述洋溢着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

②人物品质体现古典美:危难之际,师兄舍身护书,师弟舍己救人,二人身上体现出来的舍生取义精神具有古典君子风范。

③语言风格呈现古典美:全文多用四字短语,语言凝练典雅,文白间杂,呈现出浓厚的古典韵味。

2025届宁波二模

现II

请结合全文谈谈“自然之美在退缩”的含义。(4分)

①水电站的建设将破坏峡谷中的自然地貌。

②传统仪式的传承在功利化社会中式微,如老者感叹“这样的方式要消失了”。

③现代个体与自然或传统在情感上疏离,如我对耕地的生疏,记者要求老者用“直白的话”替代古老的雅致颂词。

④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耕文明在历史演进中退场。

阿来的散文拥有充沛的诗意,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分析这种“诗意”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①对自然景物的诗化描写: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和动态的意象,如“松杉一味深绿着,栎树林也深绿着”“高山杨和白桦蔓生开一片片色调不同的新绿”,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与深厚情感。

②对开犁仪式的诗意描绘:通过动态的节奏、感官的沉浸与深刻的象征,将农耕劳动升华为一种诗意的文明仪式。

③穿插作者的个人经历与情感:如扶犁时的回忆与感慨,使文本在叙事中融入了浓浓的情感色彩,这种抒情意味也赋予了文章一种特有的诗意。

④语言的韵律与美感:阿来通过短句与长句的交错使用,如“黑黑的泥土从犁头两边翻卷开来,苏醒的泥土的气息也在空气中弥漫开来”,营造出文字的流动感与节奏感,增强了描写的生动性与诗意。(④语言含蓄富有象征意味:如云下的阴影象征着文明在历史中的消长循环,“水泥在生长,在高歌猛进”象征着现代社会的冲击,语言含蓄,意味深长)

2017届全国二卷

现II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

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

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

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posted @ 2025-05-08 22:55  haphyxlos  阅读(27)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