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赏

深入探讨以太坊、Solana 和 Hyperliquid 这三个代表性项目的共识算法

深入探讨以太坊、Solana 和 Hyperliquid 这三个代表性项目的共识算法,并对它们进行详细的比较。

这三者代表了三种不同的设计哲学:

  • 以太坊:追求极致的去中心化和安全性。
  • Solana:追求极致的性能和吞吐量。
  • Hyperliquid:为特定应用(链上订单簿)优化的高性能共识。

1. 以太坊 的共识算法:权益证明

以太坊在 2022 年 9 月的“合并”中,从工作量证明转向了权益证明。其核心是 信标链

详细说明

PoS 的核心思想是,用“质押”资产(ETH)来替代“消耗算力”来获得记账权,从而达成共识。

  1. 验证者:任何愿意质押 32 ETH 的人都可以成为验证者。他们负责提议新区块、对其他人的提议进行投票,并维护网络的安全。
  2. 区块提议:系统会根据一个伪随机算法(结合验证者的质押余额和信标链的 RANDAO 随机性)每 12 秒选择一个验证者作为区块提议者。提议者负责收集交易、执行交易并打包成一个新的区块。
  3. 证明(投票):新区块被提议后,网络中随机选择的一组验证者(称为证明委员会)会对这个区块的有效性进行在线投票。这个过程称为“证明”。
  4. 最终性:以太坊使用 Casper FFG (Friendly Finality Gadget) 协议来提供最终性。当一个区块获得了超过 2/3 的总质押 ETH 的投票确认后,它就被“敲定”,成为不可逆的永久部分。这防止了链的重组。
  5. 罚没:如果验证者做出恶意行为(如同时为两个冲突的区块投票),他们质押的 ETH 会被部分或全部没收(罚没),这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威慑。

优缺点

优点:

  • 极高的安全性:攻击网络需要控制并质押全网超过 1/3 的 ETH,成本极其高昂。
  • 高去中心化:质押门槛相对较低(可通过质押池参与),验证者数量众多(目前超过 70 万),是全球最去中心化的 PoS 网络之一。
  • 能源高效:相比 PoW,能源消耗减少了约 99.95%,更加环保。
  • 经济模型稳健:通过发行奖励和罚没机制,激励验证者诚实行为。

缺点:

  • 性能瓶颈:为了维持高去中心化,每个区块的处理不能太复杂,导致主网 TPS(每秒交易数)较低(约 15-30 TPS)。这催生了庞大的 Layer2 生态系统来解决扩容问题。
  • 复杂性:PoS 机制(包括分片、最终性等)非常复杂,实现和理解的门槛都很高。
  • 质押中心化风险:尽管验证者多,但大量的质押 ETH 集中在少数几个质押服务商(如 Lido、Coinbase)手中,存在一定的中心化风险。

2. Solana 的共识算法:历史证明 + 权益证明

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PoH 不是共识算法,而是一个去中心化时钟。Solana 的真正共识算法是基于 PoH 时钟优化的 塔式拜占庭容错,并使用 PoS 来选举领导者。

详细说明

  1. 历史证明

    • 核心思想:在交易进入区块之前,先为它们建立一个可验证的时间顺序。
    • 工作方式:领导者节点通过重复哈希前一个哈希值来生成一个哈希链(hash(hash(hash(...))))。这个序列就像一个“滴答”的时钟,每个交易都被盖上了一个“时间戳”(即它在哈希链中的位置)。
    • 作用:当节点收到一个新区块时,它不需要和其他节点通信来验证事件的时间顺序,只需验证 PoH 序列即可。这极大地减少了节点间的通信开销,是实现高吞吐量的关键。
  2. 权益证明 + 塔式 BFT

    • 领导者选举:Solana 使用 PoS 机制选举出一个领导者序列。每个领导者在一个短暂的“插槽”内拥有唯一的记账权,负责生产区块。
    • 共识过程:领导者使用 PoH 为交易排序,并打包成区块。其他验证者则对领导者产生的区块进行投票。
    • 塔式 BFT:这是一种优化的 BFT 算法。它利用 PoH 时钟来管理投票的超时和重试。节点可以根据 PoH 时间戳来判断是否错过了投票,而不是依赖网络消息,这使得共识过程更快、更高效。
  3. 其他关键技术:Solana 还结合了 涡轮块(数据流式传输)、海湾流(交易转发协议)等技术,共同构成了其高性能技术栈。

优缺点

优点:

  • 极高的性能:理论 TPS 可达 65,000+,实际运行中也能达到数千 TPS,区块时间约 400 毫秒。
  • 极低的交易费用:高吞吐量摊薄了单笔交易的成本,费用通常低于 0.01 美元。
  • 可扩展的单层架构:无需依赖 Layer2 即可实现高扩展性,对开发者更友好。

缺点:

  • 中心化风险:运行一个高性能的 Solana 验证者节点需要非常昂贵的硬件(高带宽、大内存、高性能 CPU),这限制了验证者的数量,导致网络相对中心化。
  • 网络稳定性:在过去,Solana 曾多次因网络拥堵、软件 bug 或共识问题而出现长时间的中断,引发了对其稳定性的担忧。
  • 复杂性:PoH 与其他技术的组合非常复杂,只有少数团队能够独立实现一个功能齐全的 Solana 客户端。

3. Hyperliquid 的共识算法:HyperBFT

Hyperliquid 是一个专为高性能链上衍生品交易所设计的 L1。它的共识机制是为这一特定场景量身定制的。

详细说明

Hyperliquid 的共识算法被称为 HyperBFT,它是一种基于 Tendermint(一种经典的 BFT 共识算法)的改进型拜占庭容错算法。

  1. 核心机制:HyperBFT 遵循经典的 BFT 流程:

    • 提议:一个领导者(验证者)提议一个区块。
    • 预投票:其他验证者收到提议后,广播“预投票”消息。
    • 预提交:如果一个验证者收到了超过 2/3 的“预投票”,它就广播“预提交”消息。
    • 提交:当一个验证者收到了超过 2/3 的“预提交”后,该区块就被最终确定
  2. 关键特性:即时最终性

    • 与以太坊 PoS 的概率性最终性不同,BFT 类算法提供的是即时最终性。一旦一个区块被提交,它就是不可逆的,永远不会发生重组。
    • 这对于交易应用至关重要,因为它消除了用户因链重组而交易失败的风险。
  3. 为应用优化

    • Hyperliquid 的验证者集是许可制的,数量较少且固定。这是为了在验证者之间实现极快的通信速度。
    • 共识层与应用层(订单簿匹配引擎)紧密集成,可以快速处理订单撮合、清算等复杂状态变更。

优缺点

优点:

  • 即时最终性:交易一旦确认,就是最终的,为交易者提供了最佳的用户体验和确定性。
  • 极高的速度:为交易场景优化,能够快速处理高频的订单和清算操作。
  • 低费用:作为高性能链,交易成本极低。

缺点:

  • 高度中心化:许可制的、小规模的验证者集是其最大的妥协。这与以太坊追求的开放、去中心化精神背道而驰。
  • 信任假设:用户需要信任这个小的验证者集是诚实且安全的。安全性依赖于少数参与者的行为。
  • 通用性较差:虽然是一个 L1,但其设计高度专业化,可能不适合运行通用的、复杂的智能合约。

总结与比较

特性 以太坊 Solana Hyperliquid
共识算法 权益证明 历史证明 (时钟) + 塔式 BFT HyperBFT (基于 Tendermint)
核心创新 经济安全与去中心化的结合 PoH 去中心化时钟,实现并行处理 为交易优化的即时最终性
性能 (TPS) ~15-30 (主网) ~2,000 - 4,000 (实际) 极高 (专为订单簿设计)
最终性 概率性最终性 (约 15 分钟) 概率性最终性 (约 2.5 秒) 即时最终性 (约 1 秒内)
去中心化程度 (数十万验证者) 中低 (硬件要求高,验证者少) (许可制,验证者极少)
硬件要求 中等 (消费级硬件可运行) (需要专业级服务器) 高 (但验证者数量少)
主要用例 通用计算平台,价值存储 高频支付、游戏、DeFi 链上订单簿、衍生品交易
主要权衡 牺牲性能换取去中心化 牺牲去中心化换取性能 牺牲去中心化换取特定场景的极致性能和确定性

结论

这三者清晰地展示了区块链设计中的“不可能三角”(去中心化、安全性、可扩展性)的不同取舍:

  • 以太坊去中心化的标杆,它将安全和抗审查性放在首位,并通过 Layer2 生态系统来弥补性能的不足。
  • Solana性能的激进追求者,它通过一系列创新技术实现了单链的高吞吐量,但代价是更高的中心化程度和网络稳定性挑战。
  • Hyperliquid则是应用专用的典范,它放弃了通用性和去中心化,专注于为链上交易提供最快、最确定的体验。

没有“最好”的共识算法,只有“最适合”其目标应用的算法。选择哪一个,完全取决于项目想解决什么问题,以及愿意为此做出什么样的权衡。

我们再来专业对比下solana和hyperliquid的算法:

它们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设计哲学,一个追求通用的极致性能,另一个则为特定应用场景做了深度优化。


Solana:高性能通用公链

Solana 的目标是成为 Web3 世界的“纳斯达克”,一个能够支持大规模、高频应用的底层设施。它的共识算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

1. 共识算法详细说明:历史证明 + 塔式 BFT

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误区,PoH 本身不是共识算法,而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时钟。Solana 的真正共识是建立在 PoH 时钟之上的 塔式拜占庭容错,并辅以 权益证明 来进行领导者选举。

  • 历史证明

    • 是什么:一个在交易进入区块之前,为它们建立可验证时间顺序的机制。
    • 如何工作:被选出的领导者节点会持续地进行一个简单的哈希计算:hash(上一个哈希值)。这个计算序列就像一个不断滴答的时钟,产生一个可预测的、连续的哈希链。当一笔交易发生时,领导者会将这个交易的哈希值和当前时钟的哈希值记录下来。
    • 解决了什么问题:在传统区块链中,节点需要通过消息传递来确认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这非常耗时。有了 PoH,当一个节点收到一个区块时,它无需与其他节点通信,只需验证区块内的 PoH 序列,就能确定所有交易的时间顺序是否正确。这极大地减少了网络通信开销,是实现高吞吐量的基石。
  • 塔式拜占庭容错

    • 是什么:一种优化的 BFT 共识算法,它利用 PoH 时钟来管理共识过程。
    • 如何工作
      1. 领导者选举:通过 PoS 机制,系统会选举出一个领导者序列。在任何一个时间点(称为一个“插槽”),只有一个领导者负责生产区块。
      2. 区块提议与投票:领导者使用 PoH 为交易排序,打包成区块并广播。其他验证者收到后,对该区块进行投票。
      3. 利用 PoH 优化:传统的 BFT 算法依赖复杂的超时和重试机制来处理网络延迟。Tower BFT 则利用 PoH 这个全局时钟来管理投票。验证者可以根据 PoH 的时间戳来判断自己是否错过了某个插槽的投票,从而可以“跳过”它并继续为后续的插槽投票,而不会陷入混乱。这使得共识过程更快、更高效。

2. 节点数量

截至 2023-2024 年,Solana 网络上约有 2,500 - 3,000 个验证者节点。

  • 重要背景:虽然数量看起来不少,但运行一个高性能的 Solana 验证者节点需要非常昂贵的硬件(需要高带宽、大内存、高性能 CPU)。这导致参与共识的节点实际上比以太坊 PoS 的数量要少,存在一定的中心化风险。

3. 如何确认区块

Solana 的区块确认是概率性的,但速度非常快。

  1. 领导者生产一个区块并广播。
  2. 验证者们对该区块进行投票。当一个区块获得超过 2/3 的总质押权重投票后,它就被认为是“已确认”的。
  3. 最终性:虽然一个区块在几秒内就能被确认,但它要成为“最终确定”(即不可逆转)的状态,通常需要大约 2.5 秒。这是因为网络需要等待后续的区块来“锁定”这个状态,防止极小概率的链重组。

4. 性能如何

  • 理论 TPS65,000+
  • 实际 TPS:在正常网络负载下,通常能达到 2,000 - 4,000 TPS
  • 区块时间:约 400 毫秒
  • 交易费用:极低,通常低于 0.01 美元

Hyperliquid:为链上订单簿而生的 L1

Hyperliquid 是一个专为高性能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所设计的 L1。它的共识机制完全服务于“快速、确定地处理订单”这一核心目标。

1. 共识算法详细说明:HyperBFT

Hyperliquid 的共识算法 HyperBFT 是基于经典的 Tendermint 算法构建的。

  • 是什么:Tendermint 是一种拜占庭容错(BFT)共识算法,以其即时最终性而闻名。

  • 如何工作:它遵循一个严格的三轮投票流程来确保所有诚实的验证者对区块达成一致:

    1. Propose (提议):一个领导者(轮流的)向所有其他验证者提议一个新区块。
    2. Prevote (预投票):验证者收到提议后,如果有效,就向所有人广播一个“预投票”消息。
    3. Precommit (预提交):如果一个验证者收到了超过 2/3 的验证者对同一个区块的“预投票”,它就广播一个“预提交”消息。
    4. Commit (提交):当一个验证者收到了超过 2/3 的“预提交”消息后,该区块就被最终确定,并立即写入本地账本。
  • 核心优势即时最终性。一旦区块被 Commit,它就是 100% 确定的,永远不会发生重组。这对于交易应用至关重要,因为用户可以确信他们的交易(如下单、成交、清算)一旦成功就是最终的。

2. 节点数量

Hyperliquid 采用的是许可制的验证者模式,节点数量非常少,目前大约有 15-20 个验证者。

  • 重要背景:这是它与 Solana 和以太坊最根本的区别。这些验证者是经过审查和选择的,以确保他们拥有顶级的硬件和网络连接,能够在彼此之间实现极低延迟的通信。这种设计牺牲了去中心化,以换取极致的性能和确定性。

3. 如何确认区块

区块确认过程就是 Tendermint 的投票过程。

  1. 领导者提议区块。
  2. 验证者进行 PrevotePrecommit 投票。
  3. 一旦收集到超过 2/3 的 Precommit 投票,区块立即被最终确认
  4. 整个过程通常在 1 秒以内完成,且没有概率性,没有重组

4. 性能如何

Hyperliquid 的性能指标更侧重于交易场景的关键指标。

  • 延迟亚秒级的最终确认时间。这是它最核心的优势。
  • 吞吐量:能够处理非常高频率的订单更新、撮合和清算,足以支撑一个复杂的订单簿系统。其 TPS 不是主要宣传点,但足以应对其应用需求。
  • 交易费用:极低,专为高频交易设计。

总结与对比

特性 Solana Hyperliquid
共识算法 PoH (时钟) + Tower BFT HyperBFT (基于 Tendermint)
核心创新 用 PoH 去中心化时钟减少通信,实现并行处理 为交易优化的即时最终性
节点数量 ~2,500 - 3,000 ~15 - 20
节点类型 无需许可 (但硬件要求高) 许可制 (经过审查)
如何确认区块 领导者提议,验证者投票,概率性最终性 Tendermint 三轮投票,即时最终性
最终性时间 ~2.5 秒 < 1 秒
性能 (TPS) 理论 65k,实际 2k-4k 足够支撑高频订单簿 (非主要指标)
主要权衡 牺牲部分去中心化换取通用高性能 牺牲几乎所有去中心化换取特定场景的极致性能和确定性

结论

Solana 和 Hyperliquid 虽然都追求高性能,但路径完全不同:

  • Solana 像是在建造一条超级高速公路,希望各种车辆(应用)都能在上面高速行驶。它通过技术创新(PoH)来提升整个网络的通行效率,但这条路对“车辆”(节点)的性能要求很高。

  • Hyperliquid 则像是在修建一条F1 赛道。它不关心普通车辆能不能上,它的唯一目标就是让 F1 赛车(链上订单簿)以最快、最稳定、最确定的速度跑完全程。为此,它不惜采用许可制,把赛道建得尽善尽美。

选择哪一个,完全取决于你的应用需求:是需要一个通用的、高吞吐的平台,还是一个为交易而生的、提供终极确定性的专用链。

posted @ 2025-10-14 09:56  gyc567  阅读(14)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