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想到说,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些头脑简单的人居然信了他的话,谁就是文明社会的奠基者。同时这也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卢梭认为,人类社会的不平等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生理上的不平等,例如年龄、健康状态、智力水平、体力情况等。还有一种不平等,是精神、地位、特权、财富等等的不平等,这并不是什么“上帝的安排”,而是进入社会之后的产物。在进入社会之前,处于自然状态的人类,是无所谓存不存在不平等现象的。

一、自然状态

  “自然状态”是在政治哲学讨论中常见的一种状态,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过这样的状态,并不可知,但这是讨论的逻辑起点。

  早期政治哲学都要借助此状态来讨论国家的产生,霍布斯、洛克那里都有这种自然状态,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是充满敌意的,可以说的“人性恶”的状态,而洛克的自然状态则是和平的。

  卢梭与他们的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认为霍布斯与洛克所说的自然状态,实际上都是“文明状态”,而文明,是人类进入社会之后的产物,所以真正的自然状态,其实是一种原始人的状态。即,自然状态,就是指进入社会状态之前的人类状态

  在自然状态中的人,其实是原始的野蛮人。这里的野蛮并非贬义,而是与文明相对立的一种表达。在自然状态中的野蛮人,身体上的特点是强壮,很少生病,听觉、视觉特别敏锐,远超过文明人。精神、道德方面的特点是,人需要自保;同时,人还有怜悯心,不忍看到同类受苦。人可以自由选择。人可以选择不吃东西,选择“发情期”(如果有的话)不交配。人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可以学习动物的一切长处;后两者是人在与动物相区别的地方。

  卢梭后来在《爱弥儿》里进一步描绘了这种状态,野蛮人与文明人对很多东西的看法都不一样,例如对死亡的看法,对欲望的看法。恰恰是对欲望的看法不同,卢梭的自然状态并不是霍布斯的争斗状态,而是处于一派和谐之中。

二、和谐与孤单的个体

  卢梭分析了所有可能产生争斗的原因,一一加以否定,得出自然状态中的原始人之间,是很少争斗的和谐关系。

  文明人的欲望有两种:生理的欲望与心理的欲求。生理欲望是周期性的,例如饥饿、口渴,满足之后就不会再有。欲求方面则不然,无穷无尽,“欲壑难填”。

  卢梭认为,文明社会中的各种争端都是欲求的结果。当时的殖民者给原始部落金银珠宝,后者都不稀罕,认为对自己无用。而原始人满足生理欲望之后就一切足以,所以不会产生争斗。

  性也是争斗的原因之一。而卢梭认为,男人之间为了女人的决斗,更是文明社会的产物,与其说在争女人,不如说在争面子,所谓贞操等概念也是如此。而在没有贞操、面子之类说法的自然状态里,男女之间甚至没有爱情,只有生理欲求。满足生理欲求之后,人与人各不相见,更不会产生争端。

  奴役他人招致他人反抗,也是争斗的可能。卢梭也驳斥了这一点,因为奴役别人,自己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原始人的自然条件想差不多,每个人都能够独立生存,因此并没有奴役别人的需要,在《爱弥儿》中,卢梭更强调了这一点:“对他人的依赖,就是力量不足的表征。”、“人合群是因为身体柔弱,不需要帮助,也就不想同别人联合。”

  所以原始的野蛮人没有联合的需要,也没有奴役的需要。就算有个别奴役的需要,也因奴役太过麻烦而放弃,因为奴役他人意味着耗费精力的看管,这对于收益来说得不偿失。

  因此,排除了欲求、性、奴役等争端的可能,卢梭的自然状态下的人,是和谐但孤单的个体。在这种状态下,知识是无用的,因为每个人甚至都不知道传给谁,也不认识自己的后代。当然也不会有进步,一切满足生理需求即可。

三、不平等的出现

  “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硬说“这块土地是我的”并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相信他所说的话,这个人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的缔造者。”这句耳熟能详的名言,表明了卢梭的态度:私有财产的产生,是文明社会的起源,也是不平等的起源。

  不平等是一点一点积累的,卢梭给出了三个变革阶段。私有财产的概念出现之后,知识就有了可以积累、传递的空间,知识使人提高了优势,拥有了更多的财产,生活变得安逸,人们懂得建房子之后,就不再随遇而居,而是有了固定的居所,由此产生了家庭。

  家庭的出现,是第一次变革。随着家庭、固定居所的数量增加,人与人之间不再是见面之后“相忘于江湖”的状态,而是产生了长期的关系。知识的积累和人们的合作,让人们在食物方面充足,也有了闲暇的时光。在闲暇的时光里,人们之间免不了相互接触,举行聚会等等。在这种接触中,那些长得好看的,幽默的,令人喜爱的人,是最受欢迎的,这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第一步。在这个阶段,人产生了自尊。不被人喜欢的人,自尊就受到了伤害。

  技术的发明,尤其是铁和小麦的产生,造成了第二次变革。工具、技术的使用,让人们尽管从事同样的劳动,却获得不同的所得。加上身体、头脑的差异,在技术的加持下被放大,这让人们的财富变得不均,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于是产生了战争。经历了多次战争之后,有财产的人们开始联合起来,订立了规章制度,保护财产,在社会制度上认可了这种不平等。

  法规、制度的出现,是第三次变革。“社会和法律就是这样或应当是这样起源的,它们给弱者戴上了新的镣铐,使富人获得了新的权力。” 至此,人类进入了政治社会,不平等被确定下来。

四、不平等的发展

  产生不平等之后,也不是一蹴而就发展到今天的样子,也经过了不同的阶段,一步一步走到现在。

  第一个阶段,是法律与个人财产权的确立,这一阶段认可了富人与穷人地位的不平等。

  第二个阶段,是行政官的设立。认可了强者与弱者地位的不平等。

  第三个阶段,从合法的权力变成了专制的权力,认可主人与奴隶地位的不平等。在这个阶段,不平等的现象达到顶点。

  卢梭不只给出了不平等的起源与发展,同时判定专制是不平等发展到极端的产物,驳斥了专制的其他可能。卢梭时代流行的一种说法是,专制社会是父权的沿袭,这种观点不只为专制辩护,还试图说明人性的一部分就是喜欢受奴役,至少,有些人喜欢受奴役。卢梭认为,父权力量是来自于社会的,父亲会分给孩子财产,臣民却从专制君主那里得不到任何好处。

  专制,也不会是人们自愿的。因为人们自愿选择首领,只会为了保护他们,让他们过得更好,而不是让首领奴役他们。对那些自愿受他人奴役的人,卢梭给出了解释:“这些人)认为统治别人比独立自主更可贵,同意戴上枷锁以便转身给别人戴上枷锁。” 这就说明了拥护专制的人们的心态:他享受奴役别人的快感,而且自己设定自己可以奴役别人。如果让这个人知道,他永远都是奴隶,根本没有人会喜欢被奴役。

  卢梭从理论的高度驳斥了“人生来不平等”的观点,主要针对四种不平等:财富、身份/地位、权势、个人才能。其中,身份/地位不平等是这四种不平等的根源。弄清了不平等本身是后来的产物,也理清了不平等的种类与根源、阶段,由此证明现有社会的不平等并非上天注定,而是可以,也必须改变的。

最终我将证明,如果说我们看到一小撮有钱有势的人名声,享尽富贵,而民众却卑躬屈膝、默默无闻地过着穷困的生活,那时因为,有钱有势的人所看重的自己享受的东西,恰恰是其他人被剥夺的东西,在身份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人民不再贫穷,那么这些有钱有势的人也就不再幸福了。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我们会看到,民众用来抵抗外来威胁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恰恰就是在内部对他们进行压迫的措施。我们会看到,压迫不断加重,而被压迫者永远不知道压迫何时到头,也不知道他们还有什么制止压迫的合法手段。我们会看到,公民的权利和民族的自由渐渐消亡,弱者的请求被视作煽动暴乱的怨言处理。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我们会看到,首领挑起种种事端,通过分裂人民,弱化人民团结;一边维持社会表面和谐的气氛,一边播下真正分裂的种子;通过让各个阶层的人们在权利和利益上的对立,煽动他们彼此之间的猜忌和仇恨,从而加强权力,控制他们所有的人。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野蛮人自顾自地生活,社会人生活在自身之外,只在他人的评价中生活。
……
不平等在自然状态中几乎不存在,它从人类的才能和思想的进步中获得了发展力量并不断增长,最终随着所有权的和法律的确立而变得稳定、合法。
……
不管我们如何对不平等进行定义,以下这些显然是违背自然法则的:孩子命令老人,傻瓜领导智者,一小撮人富得冒油,而大众则因缺乏生活必需品忍饥挨饿。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posted @ 2022-07-19 13:47  光何  阅读(19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