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人生第一等事

  人生第一等事是人的生存与发展,是追求智慧,是追求生存与发展的智慧。

  追求智慧,其中绕不开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之为我的主体性问题。

  按什么样的标准建构一个人,是决定其存在的关键。

  在关系型社会,人的描述决定于他人主观的评价,人群社会对“我”的看法就是标准。我之为我不取决于我,也不取决于自然环境,而是取决于他人的意志,即取决于社会环境。对“他”有利,你就是个好人,对“他”没利,你就是个废物。《红楼梦》中王夫人把金钏赶出荣国府,客观上、表面上看金钏自由了,不用再受贾府奴役了。可事实是这样吗?她所处的时代是封建王权的小农经济时代,是一个典型的关系型社会,她的人格尊严、地位完全取决于他人的评价。被主子赶出就意味着道德败坏、人格卑贱、意味着社会性死亡。于是她选择了跳井自杀。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我不再是我,而是他人眼中的“我”。除了关系等级制下的最高既得利益阶层(暴力最强者),没有任何人能够拥有安定的心理状态,拥有人格统一性、自我效能感。

  在契约型社会,人的描述不再取决于他人的评价,而是不带有主观色彩流变的、事先约定好的契约条文,以及达到条文规定后获取的标签。这样也就相对客观了许多,但毫无公平可言,其最大的bug就在于初始秩序、初始分配的不公。遵守谁的契约?“我”都还没有学会说话,契约就已经建立好了?那是”你们“的契约!不是”我“的契约!而且这种秩序下在”前辈们“在拟好契约的同时也做好了筹码的初始分配,”我“一出生只有遵守的份儿,没有契约协商的份儿。这就使得一部分人出生便享有优渥的生活资源:吃有营养的事物,接触到有价值的书籍。而令一部分人一出生便饥寒交迫,忍受物质匮乏、信息不对称的痛苦。强者初始便是强者!弱者永世不得翻身!

  纵观历史,我们看到许多智者做出过对上述两者吃人社会游戏规则的反叛。佛家、道家,去关系、去契约,躲进小楼成一统,企图过上人人互不干涉、自耕自足的自然状态生活。一小部分成功了,一直延续至今,但是抛弃的过多而收获的有限,依然不得自在,不提倡。令一大部分误入歧途、妖魔化了,住福相、住寿相、住果相,完全脱离了事物的本质,执着于事物的表象。社会游戏规则是个筐,儒家则是一直在这个筐内,一边讨好手握最强暴力的掌权者,一边可劲儿鼓吹要通过仕途经济站在筐的最高层。从未想过跳出游戏规则、跳出这个筐,这也是历史上绝大多数看不透的读书人,穷尽一生也无法获得智慧、一直处在没有建设性的焦虑状态的原因。

  如果人能够踏踏实实地活在自然世界中、活在现实中,“我”本就是我,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以客观事实作为评价人格的标准,人才可能获得真正思想解放、精神解脱。人与世界互动的依据应该是人的自然属性,而不是共同想象的社会属性。你说你在社会中地位高、人金贵,而我在社会中出身卑微、骨子贱,那你尽管说去好了,多不了你,少不了我,最终我们都是要生老病死的,都是要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再看所谓孝道之下的各种奇葩的表演型葬礼仪式,对死者毫无意义,对生者又有几分真正抚慰?所谓情义,“我”自然善待我的父母、朋友,这是出于本心,本就如此,而绝不应是出于社会言语评论、道德学说绑架。思维要走到这一层,门槛其实不高,懂了就懂了。但是愿意跨过的却是了了无几,有的人固步自封、鼓吹既定规则、传统文化,是出于对既得利益的合理化;有的人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是出于对暴力权威、社会压力的恐惧。这也就最终决定了我们社会中真正的明白人其实不多。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好多人自以为看透社会规则,然而知其错而守其错,其实与庸人无二。

  追求智慧,须有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不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posted @ 2022-01-24 11:31  光何  阅读(67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