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平坦

今天去了书市,这本书刚看了前言,非常值得一读。虽然就我已经看了的内容而言,作者表现出的出发点、一些中间观念和目标都是错误的。过去我也受过《世界是平的》的蛊惑,但是读后很快就开始质疑;相比题目上这本书,《世界是平的》(干脆激进一点说)就是垃圾。它最适合的位置就是给题目上这本书作为大背景。

上面说到,此书的作者“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为什么还推荐呢。不同于《世界是平的》,这本书拥有真正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思考;虽然限于作者屁股决定脑袋的思维方式,主观导致他不可能接触正确的结论,但是我相信这本书的任何读者都会受到比想象中大得多的启发。

相比《世界是平的》,这本书也少些非理性狂热;毕竟,Friedman只是个记者,一个能喷的思维菜鸟是应该的。想当年那本垃圾书之所以能够流行,而眼前这样的书就我看基本没人关注(中国的出版商还起了一个相似的书名,其实它的原名是Fast boat to China),这个现象背后到底有些什么也是值得深思的。

我在某种程度上认同闭关锁国但深化改革力求发展建立相对独立但健康的较小经济圈的思路(有点象最近国家强调的内需型经济呵呵),但是我也绝对现实的意识到,自打某个老人的某个圈开始,这个机会也许已经永远的丧失了。

如果经济全球化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碰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想想最近咱们的政策决策者做的:取消优惠、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一个较次的机会又将会到来。不过,即便能够解决强势民族对弱势民族进化到相同层面的限制和封锁,对于个体来说,无论黑白黄,我们对抗的都不是活生生的人。

如今我越来越认同马克思的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这一论断。不过,我本人一直就不是在这个层面上看待这个事情,对于人类而言,如果宇宙里真的存在一只看不见的手,它也从来不曾在这样低的、属于人类活动的层面直接发力。我们人类,无论中间发展路径如何,就最终结果来说,毫无选择可言。

这个跑题跑得有点猛,具体地看待眼前的问题,很多人最大的敌人是技术,而另一些人则是在和技术赛跑。为什么工业革命时期,熟练工可以被新手取代,这和为什么珠三角取代美国工人、印度和长三角开始和日美工程师竞争,是一样一样的。

如果技术发展的足够快,我们这一代人,很可能很多人将碰见一个最不好的时光。我们被技术淘汰,而站在新的起跑线上的下一代还没有出生;这叫做青黄不接。不仅仅是失业,还有的就是经济增速的放缓。

还要跑下提。上面提到马克思,我知道很多人烦马克思,实话实说我没烦过;但是至少我也经历了被西方文化严重洗脑的阶段。今天我觉得我至少能比以前更好的比较俩者了:

马克思的学说根本不能应用于市场经济中真正发生的事情的任何分析,因为其价值理论在这个应用场景下就好比地心说,计算个行星轨道都需要十几个圆才能勉强解释;而西方经济学却把人类活动社会问题简化成了小学算术,除了解决/解释局部(不是指微观)问题,基本上不可能提供任何有价值的指导。

简单的说,前者根本上是一门政治学(其价值理论在这一范畴内既可以站住脚、也可以提供足够的弹药),而后者则不过是门技术(尤其是排除了数学家的贡献之后,不过经济学家本来就看不上纳什这样的)。

对于西方经济学不得不提的还有,其中夹杂大量的站不住脚的结论,虽然它们往往还形成了全社会的共识:比如曼昆的“交易总是有利的”之类的P话就必须加上非常多的被忽略前提才能成立。说到这个曼昆,上次汇报过、买了他的书,确实简单易懂,能学到很多东西;不过,一个连斜率的定义都搞不清楚的主儿,读他的书一定要加倍注意才行。

这篇随笔的主旨是什么?首先就是猛推这本书;其次还是老生常谈,就是读书学习要谨慎。无论是风潮所向、还是冠以学术之名,无论东方西方、权威多大,他们的观点也绝不能全盘接受。说白了就是科学的态度,有了这个,即便像本书这样立意就错了的,也能读出很大价值。不过,媒体/出版从业人员还是要躲着点的,虽然他们经常自以为有知识分子的良心。

另外,多说一句,此书的调查对象基本就是咱们的技术领域,无论认不认同作者的观念,或者认不认同我这个推荐者的观念,我至少能保证一点:在这书里,我们能从一个不一样的视角,更多的了解咱们所从事的这个行业。尤其是做项目的兄弟们,值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

posted on 2011-04-22 21:33  怪怪  阅读(683)  评论(1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