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象的艺术观点
通常,我们在创作一件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大体经历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了解,或者说感受大自然、生活;第二阶段是把观察到的物和事结合自己的主观感情、意识在大脑中作艺术上的加工,并构思美术作品本身。第三阶段是技术上的具体制作。其中第二阶段构思美术作品本身,其实是对作品的目的、效果等作形象构思的过程,当这种形象思维趋于成熟时,便会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作品图象效果,我把这种图象称为美术创作中的"心象"。"心象"是通过构思等手段在美术创作者头脑中形成的作品图象,说得通俗些,"心象"是心里(其实是脑)想象出来的艺术图象。
历史上偶有提出"心象"一词的,基本把它与"意象"等同用之,但本文所论述的"心象"则不同于传统中的"意象"。为进一步说明本文提出的"心象",则把两者的区别作简要分析。何谓"意象"?韩非子曾说:"人稀见生象也,而得生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皆谓之像也",这或许是我国早期对"意象"的解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意象"是人们头脑中对客观物象的意念和想象,而本文所指的"心象"却是产生在美术创作者头脑中的经过审美处理和艺术加工过的图象。当代辞典中把"意象"解释为"意境",钱志坚在《艺术概论》中提到:"当画家的'意'寻找到合适的'象'时,二者就会化合而形成头脑中的'意象',而这里的'意'不一定就是说得一清二楚的思想感情,'象'也未必就是完全确定可辩的形象……"其实"意境"就是一种隐约的,不完全确定可辩的境象,但本文所指的"心象"则是清楚的、可辩的、能把握和驾驭的艺术品图象。再者,"意象"强调"意念",它不仅只存于作者头脑中,也存于作品中和观者头脑中,而这里说的"心象"强调"图象效果",并且它只存于作者头脑中。
由于"心象"是动手前形成于心里的图象状态,故而它是用来驾驭美术作品本身的。苏轼说文同画竹是"胸有成竹",从另一方面说明文同画竹之前,心里已经有了画中竹子的形象,那么画起竹来自然是笔到意到、得心应手。是不是每个美术创作者在动手创作每件作品时,都能做到"胸有成竹"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如果我们注意"心象"的存在,岂不很容易做到"胸有成竹"吗?
对于"心象"的形成,我把它简单归纳为有一般情况下形成和特殊情况下形成两种方式。一般情况下,我们创作美术作品,第一步是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和了解并认识和感觉,第二步是对作品本身的构思,这种构思是人为的,有目的的进行形象思维的过程,它是根据我们需要表现的目的和效果对具体形象(包括构图、形态特征、色彩组织和肌理效果等等)和技术材料的思考的过程,第三步是对作品的具体制作过程。在第二步中,当我们对作品的构思达到成熟时就会在头脑中呈现"心象",这是一般情况下形成的"心象"。如果作者的构思还不成熟,那就不会有明显的"心象"显现于脑海。要创作一件满意的作品,就多需认真的构想和思考,直到心目中有个显明的"心象"再动手。
有时"心象"的形成也并非如上说的经过精确构思。这类形成"心象"的情况归功于灵感的产生。罗丹在创作《巴尔扎克》像时,尽管他认真读过巴尔扎克的作品,但当他了解到巴尔扎克喜欢在夜间写作时,便立刻获得巴尔扎克在夜间写作间隙的状态形象。灵感对于艺术家是相当重要的,有时我们会因为观看画册或读别人的作品而突然受到启发而获得"心象",有时因为看见某些污迹斑点突发联想而形成"心象"。突现的"心象"不只在白天出现,有时也会在梦境中"看"到一件精美的雕塑或一幅美丽的图画……
"心象"反映着作者对事物的特殊洞见力。"心象"与物象很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心象"是经过美术创作者主观的情感投入,结合审美经验,创作技术等构想出来的艺术图象,它自然带有作者本人的个性因素和个人的独特观念。由于个性情感及相关理念的不同,使得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和表现的方式、角度就有区别,对事物的本质意义及生命内涵的洞见就有异样。凡高眼中的教堂、路、树及花草等都是具有生命的、火一般灵动的东西。在构成"心象"时,我们通常要顾及到表现技术及用来表现的材料特点。罗丹的雕塑作品《沉思》,只凿出了一个女性头部,其颈部和双肩都是一块未加工多少的粗糙石料,她的下颌紧紧抵在下面的方石块上,这就是罗丹根据石头形状所构想的。
"心象"遵循着由"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的规律呈现。这是根据我们构思的程序所决定的。对一件作品的构思先要有一个"整体"的面貌,然后对组成这个"整体"的关键性"局部"进行"明确化",当对局部的构想呈现"心象"时,可用速写、草图等记录来帮助记忆,最后又汇集到"整体"上来。另外,用"心象"来驾驭对作品具体制作时,不能排除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偶然情况,因为每个人的技术经验都是有限的,一幅成功的作品中通常包含一定的必然因素和一定偶然因素,偶然的情况不是我们能事先预见的,否则就不叫偶然,但只要我们构思趋于成熟,那我们就把握了大的"必然",至于小的"偶然"因素是破坏不了大的必然格局的。
把握好构思的成熟也就等于把握了"心象"的形成,"心象"的形成可以是我们创作一件美术作品的关键。在中国画论中向来提倡意在笔先、胸有成竹。有些缺乏经验的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只凭一时冲动,在构思还不成熟时就匆忙动手,结果在对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和毛病,以致于改动太多而感觉不如意,最终导致流产。达芬奇说:"一个画家如果让笔墨活动走在思想活动的前面,那么他必然是一个很不高明的画家"。"心象"的呈现,目的是指导我们具体制作美术作品本身的,不管是在绘画、雕塑、还是工艺美术中,我们可以学会用"心象"来驾驭作品本身。凡高在书信中说道:"我之所以在作画时能轻松自如地把我想要画的东西表现在画布上,是因为在作画之前,我已经在头脑中把握了画面……谁主宰了心灵中的线条和色彩,谁就能在画布上创造奇"。"心象"的呈现使我们在完成美术作品本身时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参考依据。多注重"心象"的形成,能充分锻炼我们的想象能力(即空间思维和形象思维),"心象"其实就是对作品效果的预见,满意与否,在心目中也可以作修改和调整,故而注重"心象"形成能使我们的认识能力和审美水平得到提高。在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向来提倡多观察,多体会,多构思。我想,多注意构思的成熟,多注意"心象"的形成,不仅能促进我们创作出更好的作品,还能使我们在创作过程中有更多的体会和收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