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认为人生是充满痛苦的。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色、受、想、行、识,概指一切身心之苦)。看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愁衣、愁食、生离、死别的痛苦,在社会上,有是非争斗,怨憎相会的痛苦。痛苦时时围绕着我们,控制着我们,使我们不能解脱,正如诗句所言:“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人自身无尽的欲望就是一个痛苦的根源。学了佛教我才明白,原来学佛的目的,是要离苦得乐,所以要先知道苦,认识苦,才能去追求快乐。
人们常说人生无常,佛教中也有“无常”的观点,在“三法印”中就有“诸行无常,诸法我,涅槃寂静”,《金刚经》中有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想世界上的一切东西,不是没有一样不在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的吗?人要经过生、老、病、死,有人贪求无厌,想把一切都占为己有,可是到了最后,不都是空中浮云,水中风,镜中花一般了吗?
有一则佛教故事,说:从前有一个大富翁,一连娶了四位太太,大太太很体贴丈夫,时时跟着富翁,百依百顺,照顾富翁无微不至;可是富翁嫌她不够漂亮,不理睬她。娶个二太,虽然漂亮一点,但是还不够媚,起初富翁还有一点爱她,到了后来,便慢慢把她疏远了。再聚一位三太,不但漂亮而且能干,这使富翁爱恋不舍了。但是得陇望蜀,见异思迁,这是人之常情,富翁自从娶到美若天仙的四太以后,他把大、二、三太都忘了,他买了很多化妆品给四太,用最香的肥皂给她洗身体,终日和四太在一起,恩恩爱爱,相恋不离,大有“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之感。然而,韶华易逝,好景不常,富翁在与四太过着甜蜜的生活中,渐近暮年。有一天,富翁患了不治之症,病入膏肓,医药失效,临终时,富翁叫四太到床前,跟她商量道:我心爱的四太呀!我虽然有四位太太,但是最心爱的只有你,所以也待你最好,我一刻也不能和你分离;现在,医生说我的生命已经维持不了多久,我想,我一个人死了多孤单,你跟我一道儿死去好吗?”四太听了,花容失色道:你怎么会这样想?你年纪大了,应当要死,我年纪还轻,怎能跟你去呢?”说完也不看富翁一眼就跑开了。富翁叹一口气,没有办法再叫三太出来,把刚才的再说一遍,请三太跟他一同死去,三太听了发抖起来,连忙说道:“这怎么行?我年纪这么轻,你死了我还可以嫁给别人,怎么跟你去?”说着赶快跑开。富翁又是叹一口气,再叫二太出来,又把刚才的话,来跟二太商量;二太听了,连忙摇手道:“不能!不能!家里的事都要我管,我怎么可以丢了家庭事务跟你去呢?为了夫妻的感情,你若死了,我会送你到郊外的坟墓。富翁又失望了,这时候,他想到平时不睬的大太太来,无可奈何,又把大太太叫床前来,这一回富翁几乎声泪俱下,道歉带恳求地
据说这是从前释迦牟尼佛对他的弟子们说的。故事中那美若天仙的四太,就是指我们的身体,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身体,装饰得美丽,打扮得年轻,但美丽年轻,在我们的将来,终会失去。要改嫁的三太,就是指人人喜爱的钱财,人死的时候,再多的钱财也要让给别人用了。要照顾家庭的二太,就是指那困难时才思念的亲戚朋友,亲戚朋友在世间未完的事很多,人去世时,他最多在送殡的行列中走一程。一向没有得到理睬的大太太,就是我们的心,心常常提醒着我们,为我们服务,我们却不去理睬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要时常护心,时常修心,要知道生死。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