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幸福来敲门
《当幸福来敲门》是一年前朋友吴威推荐给我看的电影,我现在都记得当时她在电话那头滔滔不绝地讲述里面的情节和自己的感受。时光匆匆,我直到昨天晚上才有机会看这部电影。看过后,虽然没有当时吴威的强烈感受,但是也有一些和大家分享的东西可写。
电影的原名是The Pursuit of Happiness(直译过来是“追求幸福”),出自当时美国副总统汤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值得一提的是,我BLOG首页那张穿红色衣服的照片,背景就是《独立宣言》的手稿,我开博时用Photoshop把自己当时最喜欢的一张照片与《独立宣言》手稿的图片相结合,生成了Libramong's Reservation的主题照片,并写下了自己的“自由宣言”做为个性签名,“独立自主……个性飞扬……好好活着”都是为了“追求幸福”。
电影里最让我感动的是父子俩被赶出汽车旅馆,在地铁站里苦中作乐的那段。儿子说父亲的扫描仪不是时光机器,父亲开玩笑说是,说只要摁一下机器上的黑色按钮,就能做时光旅行去任何时候,儿子说去远古的时候吧,于是他们一起摁了按钮,当然,结果什么都没有变化,他们还是在原来的地方,无家可归。可是他们都乐观地相互配合,表现真的到了恐龙时代,还说要找一个山洞躲起来。
接下来就是影片的对白台词了,我总是对这些语言入迷。像影片开头时父亲说托儿所外面门上写的Happyness拼写错误了,中间的字母不是y,应该是i,如果听原文,如下:Excuse me, ah, when is sb. gonna clean this up? And "y", we've talked about this, it's "i" in happiness. It's no "y" in happiness. It's "i".我听到的是一语双关,幸福是我(英文单词“I”同字母“i”的音)在幸福中,不是为什么(英文单词“why”同字母“y”的音)在幸福中。是啊……真正的幸福没有“为什么”,而是自己的这个“我”沉浸其中。
接着有一天,父亲在街上走的时候,发现周围的人都如此幸福地洋溢着笑容,他说:“I still remembered that moment. They all look so damn happy to me. Why couldn't I look like that?”我觉得我们每个人在最痛苦最无助的时候,都应该问一问自己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不能像他们那样(幸福)?
要怎么追求幸福,其实父亲在经历自己人生的每部分和教育儿子的时候都能体现出来,这里印象最深的是当时他去面试一家证券经济人的实习生时,尽管他衣冠不整,蓬头垢面地出现在面试现场,但是他为自己争取了机会,他说:“Can I say you sth.? I'm a type of person. If you ask me a question, and I don't know the answer. I'm to tell you I don't know. But I bet you what. I know how to find the answer and I will find the answer. It that full enough?”面对未知的人生和迎面而来的困惑,如果你不知道答案,就去寻找答案,并且一定要有找到答案的信心。还有,父亲和儿子打篮球的时候,父亲说了儿子几句丧气的话,儿子不高兴,于是不打了,父亲觉得内疚,告诉儿子:“Hey, don't let sb. tell you, you can't do sth, not even me. Alright? You got a dream, you gotta protect it. People can't do sth. themselves, they wanna tell you, you can't do it. You want sth., go get it.”其实我能理解当时父亲是多么的愧疚,因为他一事无成,甚至连自己都养不活,欠一屁股债,老婆也离开了他,他还要教育自己的儿子,那番话不仅是讲给儿子听,同时也是讲给自己听。所以才有后来他在天天工作的六小时内不停地打电话寻找客户,而且为了节省出上厕所的时间,连水也不喝,晚上还要去接儿子,并且要在下午五点之前赶到给无家可归的人提供床铺的教堂排队等每天的床位,晚上还要不停地看书充电准备六个月后的考试,因为他们20个实习生中只会录取一个。幸福从来都是自己追求到的,没有人施舍,没有人可怜,如果不知道答案,就自己去寻找;如果有梦想,就一定要坚持。
经过重重磨难,最终父亲追求到了幸福。


电影的原名是The Pursuit of Happiness(直译过来是“追求幸福”),出自当时美国副总统汤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值得一提的是,我BLOG首页那张穿红色衣服的照片,背景就是《独立宣言》的手稿,我开博时用Photoshop把自己当时最喜欢的一张照片与《独立宣言》手稿的图片相结合,生成了Libramong's Reservation的主题照片,并写下了自己的“自由宣言”做为个性签名,“独立自主……个性飞扬……好好活着”都是为了“追求幸福”。
电影里最让我感动的是父子俩被赶出汽车旅馆,在地铁站里苦中作乐的那段。儿子说父亲的扫描仪不是时光机器,父亲开玩笑说是,说只要摁一下机器上的黑色按钮,就能做时光旅行去任何时候,儿子说去远古的时候吧,于是他们一起摁了按钮,当然,结果什么都没有变化,他们还是在原来的地方,无家可归。可是他们都乐观地相互配合,表现真的到了恐龙时代,还说要找一个山洞躲起来。
接下来就是影片的对白台词了,我总是对这些语言入迷。像影片开头时父亲说托儿所外面门上写的Happyness拼写错误了,中间的字母不是y,应该是i,如果听原文,如下:Excuse me, ah, when is sb. gonna clean this up? And "y", we've talked about this, it's "i" in happiness. It's no "y" in happiness. It's "i".我听到的是一语双关,幸福是我(英文单词“I”同字母“i”的音)在幸福中,不是为什么(英文单词“why”同字母“y”的音)在幸福中。是啊……真正的幸福没有“为什么”,而是自己的这个“我”沉浸其中。
接着有一天,父亲在街上走的时候,发现周围的人都如此幸福地洋溢着笑容,他说:“I still remembered that moment. They all look so damn happy to me. Why couldn't I look like that?”我觉得我们每个人在最痛苦最无助的时候,都应该问一问自己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不能像他们那样(幸福)?
要怎么追求幸福,其实父亲在经历自己人生的每部分和教育儿子的时候都能体现出来,这里印象最深的是当时他去面试一家证券经济人的实习生时,尽管他衣冠不整,蓬头垢面地出现在面试现场,但是他为自己争取了机会,他说:“Can I say you sth.? I'm a type of person. If you ask me a question, and I don't know the answer. I'm to tell you I don't know. But I bet you what. I know how to find the answer and I will find the answer. It that full enough?”面对未知的人生和迎面而来的困惑,如果你不知道答案,就去寻找答案,并且一定要有找到答案的信心。还有,父亲和儿子打篮球的时候,父亲说了儿子几句丧气的话,儿子不高兴,于是不打了,父亲觉得内疚,告诉儿子:“Hey, don't let sb. tell you, you can't do sth, not even me. Alright? You got a dream, you gotta protect it. People can't do sth. themselves, they wanna tell you, you can't do it. You want sth., go get it.”其实我能理解当时父亲是多么的愧疚,因为他一事无成,甚至连自己都养不活,欠一屁股债,老婆也离开了他,他还要教育自己的儿子,那番话不仅是讲给儿子听,同时也是讲给自己听。所以才有后来他在天天工作的六小时内不停地打电话寻找客户,而且为了节省出上厕所的时间,连水也不喝,晚上还要去接儿子,并且要在下午五点之前赶到给无家可归的人提供床铺的教堂排队等每天的床位,晚上还要不停地看书充电准备六个月后的考试,因为他们20个实习生中只会录取一个。幸福从来都是自己追求到的,没有人施舍,没有人可怜,如果不知道答案,就自己去寻找;如果有梦想,就一定要坚持。
经过重重磨难,最终父亲追求到了幸福。


2008年07月08日 发布于Qzone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