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修复可视化平台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正通过数字技术焕发新生。2025年,随着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进入攻坚期, “生态保护修复可视化展示平台” 正式上线。它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连接人与自然、科学与公众的神经中枢,让生态修复从“看不见的工程”变为“可触摸的生命网络”。

一、平台建设内容:全景式生态“CT扫描仪”
1、全域生态资产“一张图”
整合冰川、森林、湿地、海洋等数据,通过三维建模还原生态系统全貌。
动态展示高原植被复绿进程:无人机播种耐寒草种实时轨迹、冰川位移雷达监测数据首次向公众开放。
水域生态廊道可视化:模拟鱼类洄游通道、牡蛎苗增殖放流效果

2、污染修复“手术刀系统”
针对有机污染场地,集成原位热强化化学氧化/还原技术,动态呈现土壤污染物降解过程。
城市湖泊修复案例可视化:如某园区中心湖通过“植物栅+水下森林”技术,透明度从30cm提升至1.5m,水质指标动态对比一目了然。
3、生物多样性“基因图谱”
接入野生大黄鱼种群等监测数据,预警物种灭绝风险。

基于社会-生态途径,分析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生态链的级联影响。
二、核心技术突破:让生态数据“活起来”
1、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引擎
破解环保、林业、水利等部门数据壁垒,实现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耦合。
支持亿级物联网设备接入:实时处理粉尘/噪声传感器、水生生物声学跟踪设备数据流。
地图数据的下载、转换、浏览、编辑(基于 AutoCAD),可使用此网站的相关工具: http://GeoSaaS.COM

2、AI驱动的生态预测模型
机器学习预判生态修复成效:如模拟抚仙湖流域治理后水质变化,精准测算碳汇增量。
预警“生物同质化”风险:结合国际前沿研究,优化植被配置方案避免生态单一化。
3、沉浸式交互体验
公众可“掌舵”虚拟放流船,体验牡蛎苗投放;或“穿越”天山隧道工程,观察施工中生态保护措施。

动态修复分析图表支持拖拽操作:公众调整参数(如草种密度、曝气强度),实时预览生态修复效果。
结语:从数字孪生到生命共荣
甘肃荒漠变绿洲的奇迹、松花江鱼群重现的欢腾……这些场景正通过平台汇聚成中国生态修复的“清明上河图”。当公众轻点屏幕,看见自己参与的放流鱼苗融入生态网络,便真正理解了——“每一株草、每一尾鱼,都是生命共同体的心跳”。

迎您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GIS智慧城市”,为您提供测绘地理信息及智慧城市相关的技术、管理、行业方案和个人成长等文章。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17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