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网-站-厂-河”智慧排水数智平台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排水系统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其健康与否直接关系着生态安全与民生福祉。传统管理模式常因数据割裂、响应滞后而陷入“头痛医头”的困境。而苏州汾湖高新区的“源-网-站-厂-河”智慧排水数智平台,以数字化手段串联起排水全链条,为城市水治理提供了全新范式。

一、建设背景:从痛点出发的数字化转型

汾湖高新区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长期面临污水厂进水水质波动、雨污混接、设施老化、内涝频发等难题。例如,老旧管网渗漏导致污水浓度偏低,雨季溢流污染河道,人工巡检难以覆盖复杂管网网络。这些问题倒逼汾湖以“数据+智能”为核心,构建覆盖“源头排放-管网输送-泵站调度-污水厂处理-河道生态”的全链条智慧管理体系,实现从被动抢险到主动防控的跨越。

二、整体架构:1+2+N的智慧大脑

平台采用“1+2+N”架构,打造城市排水数字中枢:

1套数字底板

:整合GIS地理信息、BIM建模、物联网感知数据,构建覆盖排水全要素的“三维数字孪生体”,实现管网长度、管径、材质等静态数据与水位、流量、水质等动态数据的实时映射。

地图数据的下载、转换、浏览、编辑(基于 AutoCAD),可使用此网站的相关工具: http://GeoSaaS.COM

2大核心平台:

中枢管理平台

:统一调度管网、泵站、污水厂设备,通过AI算法实现异常预警(如混接、淤堵)和溢流风险预判。

智慧生产平台

:优化污水处理工艺参数,支持远程维护与设备健康度评估,降低能耗10%以上。

N个应用场景

:从排水户监管到河道水质监测,开发30余个功能模块,例如“污染溯源系统”可基于水质指纹技术2小时内锁定非法排放源头。

三、核心技术:四大黑科技赋能水治理

物联网感知网络

:部署366个智能传感器,实时采集水位、流速、水质、雨量等数据,形成覆盖1800公里管网的“神经末梢”。

大数据与AI模型:

构建水力模型、水质模型,模拟暴雨情景下的管网负荷,生成“分流-调蓄-处理”最优调度方案。

采用改进型遗传算法优化污泥运输路径,降低运输成本15%。

数字孪生与可视化

:通过“排水一张图”动态展示管网运行状态,支持VR巡检和应急演练,提升决策效率40%。

云端协同与微服务

:基于云平台实现多部门数据共享,通过API接口快速响应业务变更,避免“系统孤岛”。

四、典型场景:从治标到治本的闭环管理

源头管控

:对餐饮、工业企业等排水户实施在线监测,超标排放自动触发告警并联动执法。

厂网协同

:污水厂根据管网负荷动态调整处理工艺,雨季优先处理高浓度污水,减少溢流污染。

内涝防控

:融合气象雷达数据,预判积水风险区域并提前启动泵站强排,2024年汛期成功避免3处易涝点瘫痪。

生态补水

:利用模型测算河道环境容量,智能控制再生水补给量,助力汾湖水质达标率提升至95%。

五、成效与价值:城市水治理的“三重跃升”

社会效益

:排水事件响应时间从24小时缩短至2小时,市民投诉量下降60%。

环境效益

:污水厂进水COD浓度提高30%,年减排污染物超5000吨,河道黑臭现象基本消除。

经济效益

:通过精准调度降低管网养护成本20%,节省重复建设费用超亿元。

六、未来展望:从汾湖经验到全国样板

该平台已形成可复制的“数据治理-智能分析-业务闭环”模式:

灵活适配

:模块化设计支持快速对接不同城市的排水设施数据,例如佛山南海区通过移植该平台,实现1800公里管网“一网统管”。

持续进化

:引入量子点光谱传感技术,未来将实现污染物成分的秒级识别。

结语:让城市与水和谐共生

“源-网-站-厂-河”智慧排水数智平台,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升级,更是治理思维的革新。它用数据打通了城市水循环的任督二脉,让排水系统从“看不见、管不住”走向“全感知、可预判”。随着更多城市加入这场数字化变革,一幅人水和谐的生态图景正徐徐展开。

 

欢迎您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GIS智慧城市”,为您提供测绘地理信息及智慧城市相关的技术、管理、行业方案和个人成长等文章。 

                                                 

posted @ 2025-07-15 17:18  Imgiser  阅读(4)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