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组采用的是NABCD模型,分析项目需求。
弯路总要走的,最开始我们没有意识到规范性的重要,带着用户(导师)的口头需求和满腔热情开了第一次会议,结果讨论出来的需求没有条理不说,整理成文档后,在需求文档1.01版本中基本被推翻了。
N为Need
用户是上帝,所以需求的核心是要实现用户所有想要的,也就是在用户角度的需求,在核心的需求中,不需要考虑实现方式、竞争力度等外在因素,只需要分析完成哪些功能才能拿到用户所允诺的报酬。在我们的项目中,老师的需求就是:测量噪声数据,上传给服务器,生成噪声地图。
解决了核心需求,就要从这些需求联想创新点了,这些是用户不会告诉我们的,只完成了核心需求的版本,用户会说“可以,但是不好”,但是依旧不会告诉我们哪里不好,还需要什么。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创新点一定是跟核心需求相关联的。我们一开始的弯路就是因为还没有落实核心需求,就开始发散了。
A为Approach
有了需求,就要看我们的需求要用什么招数来解决。这些招数包括技术上的(开发语言、技术水平、开发平台等)、人脉上的(比如我们的项目是偏公益的,如何获得足够多的用户)、成本上的(比如作为学生,我们能承担起多高的开发成本)等等。
B为Benifit
产品的好处就和需求中的创新点息息相关了,要看我们的产品能给用户带来什么好处。这是我们项目的一大重点,作为公益性质的项目,我们必须有足够的理由说服用户使用我们的产品,并提供给我们数据。我们的项目,既要满足核心用户——导师的需求,也就是他需要的数据,又要满足实现过程中产生的用户——app使用者的需求。
C为Competitors
产品的竞争是无法逃避的,既然是根据需求产生的产品,那绝不会只有我们要去满足用户的这个需求,如果我们是先进入市场的,那就要面临如何不被后面的产品碾压的问题,如果我们是后进入市场的,就要做到碾压有先发优势的产品,让用户放弃竞品,改选我们。
D为Deliver
在这个项目的需求分析中,我们并没有注重推广这个元素。